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戰局勢演變圖,綠者同盟國不計蘇聯、靛者蘇聯、橘者軸心國、灰者中立國也

第二次世界大戰,略名二戰,或曰反法西斯之役。舉世皆戰也,而分同盟、軸心二陣相對壘。同盟國者,中、美、英、法、蘇暨諸盟邦也;軸心國者,德、義、日及其僕從也。中日交兵,自奉天事變,戰於中土;一九三九年,德國閃擊波蘭,西歐戰端遂開;未幾,法國敗降,德軍乃揮師東進,侵入蘇聯;逮珍珠港事變,日美開釁,太平洋之役遂起。初,軸心國大肆開疆擴土,及至一九四二年,諸同盟國立《聯合國共同宣言》於華府,相約共抗法西斯,局勢乃變。越二載,歐洲戰場終成反攻之勢,至一九四五年,英美佔德西、蘇軍佔德東並克柏林,歐戰既終。然日本仍頑抗于東隅,及至美投核彈于日之廣島、長崎二城,日本投降,戰爭乃終。此間戰火綿延,環球板蕩,生靈塗炭。故萬國厭戰已,設聯合國,所以存太平。

前因

一九三三年,希特勒藉國會縱火案,取締非納粹政黨。

一九一九年歐戰終,墨索里尼建國家法西斯黨於米蘭。民多從者,號黑衫軍;而於國會,但得議席者二。一九二二年,始以黑衫軍四萬入京。義王伊曼紐爾三世聞之,冊為總理。既掌政,謀霸西海,欲光復大秦之偉業。勵精圖治,國計振興。義人感德之,呼曰領袖。

當是時,德民以凡爾賽之約凌辱過甚,忿怨日加。一九二三年,納粹黨魁希特勒效墨氏故事,聯德軍舊將魯登道夫起事慕尼黑,謀取政權。未果,陷囹圄,史稱啤酒館起義。一九二五年出獄,復掌納粹黨。一九二九年,民生凋蔽,百業蕭條。威瑪共和岌岌可危。許復生產、興工業、彊國家於民,以雪敗戰之恥。民趣附之,黨勢之迅盛,國中第一。一九三二年,雖敗選總統,而為帕彭諸人舉,以翌年拜德國總理。一九三五年大權既攬,以共產黨徒焚國會樓,廢共和。又名德意志第三帝國。自為元首,兼帝國總理。

日本之況,亦因經濟不振故,相仿於德國。軍人乘勢而起,奪其政,復以軍國主義為略,欲征列邦以振帝國。

三國侵奪

一九三七年,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據守盧溝橋

日本奪中國東北於一九三一年翌年遣兵上海,並建滿洲國於東北。爾後復託名自治,染指華北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張學良、楊虎城囚蔣中正,號曰兵諌;俟中正允止剿,一致抗日,乃釋之。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盧溝橋事變起;八月,國民革命軍襲駐滬日軍,中日大戰遂啟。至一九三八年,華北、華中、華南諸地,皆陷兵燹。日本軍至華中,中國遣兵相拒,俱莫能勝。七月,日本戰蘇聯於張鼓峰;翌年五月,復戰於諾門罕,歷三月餘,未能進,蘇聯亦欲抽身,以應歐羅巴態勢;至九月,乃和。

墨索里尼、希特勒合照

一九三五年,墨氏伐衣索比亞。翌年,希氏亦進兵萊茵蘭非軍事區;德人以希氏有功,民心歸附。一九三六年德、日訂反共之約,復立約於墨氏,柏林-羅馬軸心底定。七月,西班牙內戰起,德、義起皆起兵助佛朗哥麾下國民軍;既克共和軍,佛氏掌國政,西國亦為軸心國之友邦。一九三八年,德意志併奧地利,復以大德意志之名,言必取捷克斯洛伐克之蘇臺德區。

時歐陸各國,懼兵事再起,尤以英、法為最。對華封禁交通,以絕日本口實;對德則行綏靖,欲免歐陸再陷烽火也。九月,英相張伯倫、法總理達拉第會希氏、墨氏,訂約慕尼黑。希氏既得遂願,翌年三月,復併捷國全境,裂為波希米亞暨摩拉維亞、斯洛伐克二國;四月,墨氏奪阿爾巴尼亞;五月德、義訂鋼鐵條約。希氏復託言保但澤德人權益,稱兵脅於波蘭。英法始行動員,並允助波蘭、羅馬尼亞希臘諸邦,以抗德、義。然希氏以英、法必不啟釁,遣使晤蘇聯斯大林,八月訂約,謀劃波蘭。

歐戰再啟

一九三九年九月,希特勒檢視德師入波蘭
冬季戰爭中芬蘭守卒

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德意志進兵波蘭,法、英暨英聯邦宣戰於德,世稱二戰之端也。十七日,蘇聯既和日本,旋西進以併波蘭。波蘭雖失全土,唯拒降於敵。同月,日本亦首攻長沙,不克。斯氏既脅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歸附;十一月,復征芬蘭,冬季戰爭起,歷三月半,蘇軍損兵折將,方得芬蘭領土之十一。

時英吉利遣兵歐陸,然歷半年有餘,未始戰於德國,故曰「假戰」。希氏欲得軍需,既計議於蘇聯,又出師北歐一九四〇年四月,陷丹麥;六月,降挪威。丹麥既降,英吉利遂出師冰島於五月,以免資敵。同月,英相張伯倫下野,溫斯頓·邱吉爾代之。

軸心進兵

德意志閱兵於巴黎凱旋門

歐陸暨大西洋

法軍以馬奇諾防線為無敵屏障。同年五月,德國勢如閃電,數日,即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未料德軍竟不攻防線,以戰車隊奪阿登鈔之。六月初,英軍棄重械輜重於敦刻爾克,以挽三十餘萬盟國士卒於絕境;墨氏亦宣戰於英、法,進兵法蘭西。二十二日,法國降,國土三去其二,入軸心國;僅餘南法,立維希法國。同月,蘇聯終併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暨立陶宛為加盟共和國。又併羅馬尼亞巴撒拉比亞區。德、蘇國土既張,雖守約不相犯,然齟齬不斷,俱各防備。

希氏既克法國,遂勸和於英國,然邱吉爾拒之,乃擬方略,欲一舉而下英國。德傾空軍而出,戰數月,雖毀英國都城,終弗能挫人心,登陸之計頓成泡影。九月,德水師出大西洋,欲絕海運於英國。然海艦不敵英水師,旗艦俾斯麥號亦告沉沒,復遣以U型潛艇,欲竟全功。英患德潛艇之威,求援於美利堅。時美國守中立法,雖允盟軍「現購自運」,並擴美水師,迨一九四〇年九月,方許英府購美庫存驅逐艦。英軍得美艦之用,復獲美租借法案之助,終抗德師而不倒。一九四一年五月,德師備戰蘇聯,終撤空軍。

地中海暨北阿非利加

一九四〇年,義大利欲稱霸地中海,六月圍馬爾他、八月佔英屬索馬利蘭,至九月揮師入埃及、十月攻希臘,唯迭遭敗績。希臘戰數日,即入阿爾巴尼亞。十二月,英吉利以帝國為號,率英聯邦師擊義軍於埃及、東阿非利加;越明年初,義軍退守利比亞。英水師亦相攻義水師於塔蘭托、馬塔潘角,屢有斬獲。

德意志患義敗退,二月遂遣兵利比亞,相攻英師。至四月,德義聯師臨埃及,圍托布魯克;大英帝國連戰皆北。至三月,匈牙利、羅馬尼亞、斯洛伐克、保加利亞俱已入軸心國,德國即出師希臘、南斯拉夫,至五月佔克里特島,扶掖傀儡,以固其權於巴爾幹。唯盟國既破敘利亞黎巴嫩,兼之沉俾斯麥號,又阻德空軍炸燬英國,士氣為之一振。

三國同盟之宣傳畫

亞細亞

中日之戰,既相持不下,日本遂行分治之法。一九四〇年三月,誘汪兆銘,另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以抗府;八月,行三光政策於日佔區,以絕中國共產黨之援。九月,法蘭西既降德國,日本遂進兵法屬印度支那北,以堵中國之助;又入半島之南,以備戰列強。、共兩黨,俱各猜疑,相互傾軋,至一九四一年一月,終兵刃相見,至此不復相合。

日本既侵印度支那,美利堅即禁運、鋼暨機械部件之於日本。然日本既未能取蘇聯,南進之勢已盛,益欲得東南亞,以充帝國之資。日、蘇兩國既已止戰,遂訂中立條約於一九四一年四月,各認蒙古、滿洲國獨立;並俱各備戰於盟國、德國。中國頓失蘇援,唯憑美利堅陳納德藉租借案,建飛虎隊,以拒日空軍。

三國同盟、租借法案

因美利堅助英國,又禁運資材予日本,德、義、日訂三國同盟條約,以警美國,時一九四〇年九月廿七日也。柏林-羅馬-東京軸心,至此底定;嗣後,匈牙利羅馬尼亞、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克羅地亞俱入盟。一九四一年三月,美始行租借案,襄助英吉利,四月納中華民國,以抗德、日。然美國仍稱中立,以避戰火。

天下大亂

歐陸

一九四一年六月,德意志率軸心國聯師伐蘇聯,曰巴巴羅薩。欲以半年為限,速下波羅的海區、莫斯科烏克蘭諸地,進兵蘇西,夷共產之土、滅斯拉夫民;既奪其地,更得其資材,以擊盟國也。初,蘇聯欲固守,唯德師乘夏進兵,紅軍喪師失地。德師北攻列寧格勒,南進烏克蘭,陷基輔、克里米亞暨東烏克蘭工業帶。德駐法蘭西、地中海之兵,四中徵三,以克蘇聯。七月,英吉利盟於蘇聯,共抗德意志,聯師入伊朗,保波斯不失。

十月,羅馬尼亞以軸心為號,伐烏克蘭暨波羅的海區,北圍列寧格勒,南臨塞瓦斯托波爾,更聚兵以進莫斯科。然軸心國師老兵疲,且苦於秋雨冬雪所阻,歷二月,雖幾至城下,終未能取蘇京。十一月,美利堅租借案許於蘇聯。十二月蘇聯揮師西進,拒軸心國,奪地以百公里計。唯軸心國兵鋒盛於俄羅斯中南部,欲固守以掌其地。

日本偷襲珍珠港,美水師亞利桑那號戰艦中彈燃燒

亞細亞暨太平洋

日本挾德意志征歐之威,脅荷屬東印度供石油,續領法屬印度支那。一九四一年七月,美、英諸國始禁扣日本資財;美利堅復禁運石油於日。時日本石油所需,十中其八,皆自美國,以脅日本退兵亞太。日府既受制於軍,更欲進兵,一舉而下西洋殖民之地,復得東南亞軍需資材,以拒盟國。十二月八日,日本擊美利堅太平洋艦隊於珍珠港,並盟於泰國,復進馬來亞、香港諸地。美、英、澳大利亞、中華民國俱宣戰於日,軸心國亦宣戰於美。

一九四二年四月,日本、泰國幾盡得緬甸、馬來亞、荷屬東印度群島、新加坡、拉包爾諸地,盟軍盡皆披靡。五月,奪緬甸全境,陷菲律賓;帝國水師亦得勝於南海、爪哇海暨印度洋,復以空軍炸達爾文。時盟軍取勝者,唯一月中國戰日本於長沙矣。

德意志非洲軍標識

大西洋、北阿非利加

美利堅既宣戰於軸心國,遂益彊其海運於英吉利,以拒德國。德水師始擊美舟楫於大西洋彼岸,所賴者潛艇也。一九四二年一月,德師大舉擊英吉利於北阿非利加;至二月,英軍始拒德師於加查拉戰線。

聯合國共同宣言

初,希氏征蘇俄甚急,英吉利即會美利堅於一九四一年八月,訂大西洋憲章,以護諸民之權,並促列邦繁榮。日本既進兵於太平洋,一九四二年一月,美、英、蘇、中,並廿二邦暨政府,相訂聯合國共同宣言,重申大西洋憲章之要旨。蘇府雖訂約,實弗踐其言,既和日本,復邀美英相攻法蘭西,以緩東歐羅巴之急;唯美英以準備未周,未應斯氏所求。

兵鋒勢盡

一九四二年太平洋戰區態勢圖

亞細亞暨太平洋

四月,美利堅杜立德率轟炸機群空襲東京,一振軍民士氣。五月,日本欲登陸新畿內亞島巴希亞領,佔莫士比港,以斷美、澳聯繫;唯珊瑚海一役,盟國終阻日水師進兵。杜立德既襲東京,日遂謀奪中途島,計誘美利堅航空母艦來援,既欲殲太平洋艦隊大部,復佔阿留申群島,以脅美謀和。然五月,日水師符節涵義,為美利堅所悉;美師應日方略,六月大破日師於中途島海域。日航空母艦,驟失其四,戰力大折。

日更方略,欲以陸軍奪莫士比港;美利堅則欲進兵所羅門群嶼,以奪瓜達爾卡納爾島,並擊日師於拉包爾。七月,美師始進;歷二月,日撤莫士比港區之兵,聚軍固守瓜島。美、日歷殊死戰,凡六月,終逐日師。

時盟軍亦起兵緬甸:一九四二年末,攻若開邦失利,折損甚眾,翌年五月始退兵;另,編印度兵為緬甸遠征軍特種部隊,襲擾日師,四月下旬乃有所獲。

東歐羅巴

二戰歐羅巴戰局變化圖

時軸心國、蘇聯鏖戰於東線,既擊蘇軍於刻赤半島、哈爾科夫,復欲奪高加索油田暨庫班。六月,分南方集團軍為二,曰A、B集團軍,分兵攻頓河、高加索東南側窩瓦河域。蘇聯固守斯大林格勒;十一月德師陷之,迭遇城鎮戰。時蘇聯亦謀乘冬反攻,同月圍敵於斯城,曰天王星行動;又戰德師於熱澤夫,敗績。唯德師之勢,已成強弩之末,至翌年二月,蘇軍終奪斯大林格勒,降德師第六軍達十萬之眾,軸心國殘兵敗走。唯德、蘇同月戰於哈爾科夫,至三月,德師十折其四,終得地於庫爾斯克。

西歐羅巴、地中海暨北阿非利加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盟國起兵於北阿非利加,翌年一月,克服德義佔地,曰十字軍行動。五月,英吉利奪維希法國領馬達加斯加,以絕日本之望。同月,隆美爾率德義聯師,出利比亞,逐同盟聯師退埃及;六月,軸心、同盟相持於阿拉曼,盟軍唯憑海運,以資軍需;軸心聯師終未能取埃及。八月十九日,盟國攻迪耶普於法蘭西北岸,唯敗於德師。

卅日,軸心國聯師欲再奪阿拉曼,為盟軍所拒;英師折損不菲,力援馬爾他,以為供給之地。至十月盟軍自埃及揮師西進,翌月四日,軸心國聯師大潰,棄利比亞西撤。八日,英、美聯師奪法屬北非,曰火炬行動;摩洛哥暨阿爾及利亞政府投誠。希特勒遂進兵維希法國,後者乃自毀水師於土倫港,免資德師。德意志非洲軍始自突尼西亞退卻;至一九四三年五月,盟軍陷突尼斯,非洲軍餘部皆降。

同盟反攻

亞細亞暨太平洋

一九四三年五月,盟軍戰日本於阿留申諸島。十月,擊日師於拉包爾暨鄰近諸島,以斷日本供給;十一月,攻吉爾伯特暨馬紹爾群島。至一九四四年三月末,終竟全功,又滅日據點於特魯克島。四月,盟軍攻西新畿內亞區。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中、日戰於常德。翌年三月,日本圍英吉利於英帕爾、科西瑪;至五月,日軍折損極重,英師乘勢反擊,七月日師終不敵,敗回緬甸。十月,中、美聯師攻日本於滇西、緬北;至年末,圍日師於密支那,翌年八月復取之。一九四四年四月,日本進兵豫、湘、桂,曰一號作戰,至六月已奪河南,復進兵長沙、衡陽,國軍與之俱。

東歐羅巴

一九四三年春夏,東線無戰事,唯戰雲密布。七月五日,德意志大舉出師自庫爾斯克區;唯盟軍侵西西里於七月九日,希特勒屢干戰局,蘇軍固守,以計誘殲敵,德師戰一週,終無功而退。十二日,蘇軍反攻;八月,起兵自斯摩棱斯克、第聶伯河。德師敗績,固守之計告破,蘇方士氣大振。

年末,蘇軍攻德師於列寧格勒,時列城之圍,歷二載有餘;翌年一月,終解其圍。又逐北方集團軍於波羅的海區。五月下旬,復克里米亞於烏克蘭,軸心國聯師潰退。蘇聯兵臨羅馬尼亞,方為敵聯師所拒。

開羅會議,蔣中正、羅斯福、邱吉爾合照

地中海、大西洋

一九四三年七月九日,同盟國聯師自北阿非利加進西西里島,戰一月,敗義軍,大搜墨索里尼。九月,盟軍兵至義大利半島,義府急請降。德意志速遣兵,圖奪義國土,又設兵以拒守,並救墨索里尼至德佔區,另立義大利社會共和國。盟軍歷數戰,至十一月中,方戰德師於冬季防線。翌年一月,盟軍屢興戰事,至六月,德師退守北方防線,四日,盟軍入羅馬。

時德潛艇空群出,戰無制限。一九四三年五月,盟軍掌新技以制潛艇,德水師攻勢終竭。

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亞太、東歐、義大利戰事方酣。美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邱吉爾、蔣中正議於開羅,共商戰後日國土處置。羅氏、邱氏復會斯大林於德黑蘭,議決戰略並終戰事。西方盟國許於斯氏,翌年進兵歐陸;蘇聯亦允諾,德意志敗降三月內,宣戰於日。

軸心敗潰

諾曼第登陸,攝於奧馬哈灘頭

西歐羅巴暨義大利

蘇聯屢促盟國另闢戰線,以緩東線之害。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盟國聚陸、海、空軍合二百八十餘萬,登陸於諾曼第,其用兵之鉅,世所僅見;歷二月餘,折軍士幾近十四萬,終奪北法蘭西之地。八月十五日,盟軍又自義大利編師,進兵南法蘭西。時法民組小隊,號法國抵抗運動,暗助同盟國聯師,德師弗能抗。八月廿五日,盟軍克復巴黎,東進以驅德師;凡四月,德人迭失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諸要地。唯九月空降荷蘭之略,盟軍敗績,遂暫止侵北德意志之計。盟軍陸師緩近德意志,與敵相持於阿登區。

同年八月,盟國另遣兵伐北義大利,至亞平寧山哥德防線,為德將凱塞林所阻,戰四月,未能克義國全境。

東歐羅巴

一九四四年六月廿二月,蘇聯伐德意志於白羅斯,折德師四十五萬。復進兵西烏克蘭暨東波蘭。波蘭救國軍亦起而抗德,然蘇聯弗援,德師彈壓,救國軍亡者甚眾。紅軍又圍殲德師於東羅馬尼亞,使羅國、保加利亞揭竿,入同盟國。

九月蘇師入南斯拉夫,軸心國師勢孤,共產黨鐵托領游兵抗德,其勢益雄;蘇聯又助北塞爾維亞游兵,以抗塞國傀儡。十月廿日,終復貝爾格萊德。廿九日,蘇聯大舉進兵匈牙利,至翌年二月,入布達佩斯。蘇師屢戰屢捷,唯戰芬蘭者莫能進,相持於卡累利阿地峽;至一九四四年九月,乃止戰。芬蘭退地,以復一九四〇年止戰之界。芬國旋戰德意志,翌年四月逐之。

雷伊泰島戰役,美將麥克阿瑟登萊特島

亞細亞暨太平洋

一九四四年六月,美利堅連戰於馬里亞納、帛琉諸地,復戰日本於菲律賓海,每攻必勝。東條英機罪己,七月乃辭日相職。美利堅同月奪塞班島,八月克關島、天寧島,乃建機場,逕遣空師擊日本土。十月美師戰日本於雷伊泰灣,重挫日水師。同月,戰於雷伊泰島,至年末,日喪師四萬九千人,終弗能抗。

同年七月,英師擊日本於東南亞,日師僅固守欽敦江區,華軍亦克復密支那。然日本連勝於豫、湘、桂:六月下長沙,八月陷衡陽,十一月再奪桂林柳州之地;至翌月,日本南北之兵,竟得相連。國軍之潰,世所盡見,美利堅益忿於蔣氏。

干戈止息

止戈歐陸

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德師復出於阿登區,曰突出部之役,以奪安特衛普港,既止西方盟國東進,且間東、西盟國,以為緩兵之計;至翌年一月,終無功而還。十二月時,盟軍亦戰於義大利,唯久戰未能破德師。一九四五年一月,蘇聯亦自波蘭進,兵臨奧德河,陷東普魯士。四日,美、英、蘇領袖會於雅爾達,議決德意志降,則分而治之;且許蘇聯保蒙古獨立,以獲斯氏守德黑蘭之諾,宣戰於日本。

二月蘇聯入西里西亞、波美拉尼亞。西方同盟聯師亦進萊茵河域;翌月,終渡萊水,復圍德師於魯爾。四月,三路盟軍皆有進境:月初,破德師於義大利,進德國西側;十三日,蘇軍陷維也納,戰三日,兵臨柏林,希特勒固守柏林;二十五日,東、西盟國會師易北河。

時美總統羅斯福薨於四月十二日,副總統杜魯門繼職。義國游兵執墨索里尼,至二十八日,復槍決之;駐義德師遂降於翌日。三十日,蘇師佔德意志國會大樓,希氏自戕,鄧尼茨繼其位,五月七日德府草降於漢斯,八日再署降書。故雖蘇、德戰至十一日方止,仍稱歐戰勝利於八日。

廣島原爆圖

兵降日本

另,同年一月,美師登呂宋島,三月克復馬尼拉,以少勝多,日師屢戰屢敗,折損甚眾。殘部纷退人煙稀少處。五月,澳大利亞等部登婆羅洲,奪其油田。英、美、華亦聯師擊日本於北緬甸,至五月三日,英吉利得仰光。三月至六月,美師連克硫磺、沖繩諸島,日師唯恃其勇,終不敵美水師、火器之優。四月至六月,湘西會戰起,中國亦謀反攻。

美利堅既近日本土,復遣轟炸機群炸燬日本城鎮;又以潛艇斷其供給。七月十一日,盟國領袖會於德國波茨坦,訂波茨坦協定,以定德意志之處置,並令日本速降,以許日本保其國,其民仍得自由。日本雖敗勢已呈,仍寄望於蘇日中立條約,弗應之。八月六日,美利堅投原子彈於廣島,三日後復投彈於長崎。蘇聯亦攻滿洲於八日,敗關東軍,奪庫頁島、千島群島。十五日,日皇裕仁敕降,九月二日,日本署降書於美艦密蘇里號。二次大戰自德意志侵波蘭起,歷六載,至此方休。

戰後

奧斯威辛集中營,比克瑙入口

軍民之折

二戰凡六年,同盟、軸心交戰,槍炮之餘,俱施轟炸之術。戰火以外,復有饑、疫、屠之禍,亡者合六千萬,軍、民佔比二、四。德意志行納粹主義,因優勝劣汰之名,廣置集中營,行夷滅異族之政;猶太、斯拉夫、羅拇諸族,俱在其列。亦置納粹以為無用者於其中,計有心、智、軀殘者,以至同性戀者、共濟會眾、耶和華見證人等。營中可供役者,役之;不可者輒殺之。終納粹之政,殺猶太人有六百萬之數。日本侵華,計有南京屠殺數十萬,三光政策二百七十萬等。納粹以外,各國亦設集中營,視國際公約如無物,日本、蘇聯之集中營,奴役戰俘,竟各折盟國十之二、軸心國十之六。同盟諸國於德國紐倫堡設軍事法庭,以檢軸心國之暴行,民情激憤,黎元共誅。二戰之禍首,俱獲其罪,賊首伏誅,餘皆下獄。

聯合國大會議事堂

聯合國肇建

二戰為禍之烈,世人深受其害。一戰以降,諸國嘗設國際聯盟,唯美利堅弗應之,軸心國、蘇聯亦棄其盟籍。二戰時,同盟諸國訂聯合國宣言;一九四五年四至六月,諸國復會於美利堅舊金山,終訂聯合國憲章,以保天下之太平、萬民之公義。中、英、美、法、蘇,既為聯合國創設之國,亦為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雖冷戰之勢起,尚能避世界大戰再啟。

德意志V-2火箭之模型

冷戰之端

二戰之初,軸心兵鋒正盛,盟國唯互助方能拒敵;以至戰勝,復因利害故,相互傾軋。蘇聯欲擴共產主義於天下,以為共主,東歐諸國皆為其所控;美則推行「馬歇爾計劃」,金援英、法等國,企圖力保西歐,免共產革命延及己身。東、西相抗於中歐、巴爾幹,陳兵前沿,謂之鐵幕。納粹既亡,盟國則裂德意志之土,以為東德西德;日本戰敗,盟國亦裂其侵佔之朝鮮越南,以為北韓南韓北越南越,北南雙方各列軍前線,以致交兵。冷戰之勢,復遍及天下。

兵工之技

二戰各國俱欲爭雄,槍炮、車輛、飛機、艦艇之利,更甚於一戰;戰術之創新,可謂空前。德意志初戰皆捷,所賴者出其不意、攻其無備;更得工技之長,多用裝甲車輛,力行迅猛,復配空師以為一體,此所謂閃電戰之義也。飛行之器既見其利,後世陸戰、海戰更得其用。德意志戰於大西洋,嘗以潛艇成群,謂之狼群,為後世所歎喟;美利堅雖折戰艦於珍珠港,唯航空母艦、潛艇得保,此亦勝日本之關鍵也,故二戰後,大艦巨炮之略漸廢。二戰每有長技之物,皆用於戰,雷達、飛彈等物,皆廣用於後世;原子彈之用,後世畏其滅世之禍,雖諸強國競相開發,終弗用之,僅相脅於冷戰也。

兼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