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帝

吳太祖大皇帝,字仲謀,光和五年,其父任下邳太守期間,權生。方頤大口,目有精光,堅異之,以為有貴象。文武雙全,少顯將材。

年十五,兄既定諸郡,以為陽羨長。郡察孝廉,州舉茂才,行奉義校尉。以策遠脩職貢,遣使者劉琬加錫命。琬語人曰:「吾觀孫氏兄弟雖各才秀明達,然皆祿祚不終,惟中弟孝廉,形貌奇偉,骨體不恆,有大貴之表,年又最壽,爾試識之。」

建安五年,策薨,權襲其職,得張昭周瑜輔,遂定江東。拜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

十三年,敗曹操於赤壁。十八年,抗操於濡須口,三國志載操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謂「生子當如孫仲謀」。

廿四年,擊關羽,得荊州。臣於魏,黃初元年封吳王、加九錫、拜驃騎將軍。

黃初三年章武二年,權改元黃武。同年,吳敗劉備於夷陵。

吳大帝
名諱 孫權
生卒 光和五年至神鳳元年
在位 黃武八年至神鳳元年
政權 孫吳
廟號太祖
諡號大皇帝
陵墓蔣陵
先君
嗣君 吳會稽王
年號
黃武、黃龍、嘉禾、赤烏、太元、神鳳

八年稱帝,改元黃龍。開屯田,平山越。二年,遣衛溫入海,抵夷州。赤烏五年,遣聶友入海抵朱崖州。亦有遣使三韓等。

暮年多嫌忌,果於殺戮,成南魯黨爭,吳始有敗象。

神鳳元年崩,葬蔣陵。太子亮嗣。

家屬

孫氏族譜

  • 三國志》評曰:「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