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物線指標
停損點轉向操作系統(英語:Stop And Reverse,縮寫:SAR),1978年在美國機械工程師、技術分析師威勒斯·威爾德(J. Welles Wilder)的著作《技術交易系統中的新觀念》裡提出,原名為抛物線指標(Parabolic)。因停損價位的軌跡類似抛物線,稱為抛物線交易系統(Parabolic Trading System)[1],亦有人以Parabolic SAR表示。
SAR在圖形和運用上與移動平均線相似,屬於價格與時間並重之順勢交易的分析系統。[2]
台股加權指數技術線圖:
日K線、60日移動平均和SAR(抛物線指標)。
計算方法
〖基本公式〗

- 【註】
:交易日,
:前一交易日;
:加速因子、調整係數,
;
:抛物線指標;
:區間極值(最高價EPH或最低價EPL)。
〖漲勢買進〗
近期相對最低價
。

- 當股價高點向上穿越SAR時,採漲勢買進公式,計算新SAR值。
〖跌勢賣出〗
近期相對最高價
。

- 當股價低點向下跌破SAR時,採跌勢賣出公式,計算新SAR值。
威爾德系統
內部連結
註釋
|
---|
概念 | |
---|
图表 | |
---|
技术 | 图表形态 | |
---|
K线图形态 | 基础 |
- 十字线
- 锤子线
- 上吊线
- 倒锤线
- 光头光脚
- 流星
- 纺锤线 (技术分析)
|
---|
进阶 | |
---|
|
---|
|
---|
技术指标 | 支撑和阻挡 | |
---|
市場趨勢 |
- 平均趨向指數 (A.D.X.)
- 顺势指标 (CCI)
- 非趨勢價格指标 (DPO)
- 应用确定指标 (KST)
- 一目均衡表
- 指数平滑移动平均线 (MACD)
- 质量指数
- 移動平均 (MA)
- 拋物線指標 (SAR)
- 聪明钱指数 (SMI)
- 趋势线
- 三重指数平滑移动平均线
- Vortex指标 (VI)
|
---|
動量 | |
---|
交易量 |
- 累积/派发线
- 简易波动指标 (EMV)
- 强力指数 (FI)
- 负交易量指数 (NVI)
- 能量潮 (OBV)
- 卖权-买权比率 (PCR)
- 量价曲线 (VPT)
|
---|
波动性 | |
---|
市场广度 |
- 涨跌指数 (ADL)
- 阿姆氏指标 (TRIN)
- 麦克连指标
|
---|
其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