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傳統節日
漢族傳統節日或稱為中華傳統節日、漢人傳統節日。這些節日是漢人隨著季節、時間和物候轉移,開展具有特定主題的風俗和紀念意義的社會活動日,並因應時地環境代代相傳,反映漢人累積的傳統智慧和生活情趣以及人與自然、人際關係等,以漢族四大傳統節日最為有名。漢族傳統節日類型多樣化,根據《通勝》的載錄,年中最少有9個主要節日、24個節氣和140多個神誕。這些節日可分為農業耕作、宗教祭祀、人倫孝悌、驅瘟避邪四大類[1]。主要漢族節日包括元旦、人日、元宵、春社、寒食/清明、上巳、端午、三伏、七夕、中元/盂蘭、秋社、中秋、重陽、下元、冬至、臘八和除夕等等[2][3]。
一般民俗節日
日期
|
名稱
|
別名
|
備註
|
農曆正月初一
|
春節
|
農曆新年、年節、大年
|
一年之始,最重大的節日之一。古代此日,百官朝會天子。
|
正月初四
|
接神日
|
迎神日
|
民間諸神回到人間的日子,故家家戶戶虔誠祭拜,迎接諸神。
|
正月初五
|
隔開日
|
破五節
|
新春禁忌全部取消。春節假期正式結束,各商社、機關開始工作。
|
農曆正月初七
|
人日
|
|
眾人生日,傳說女媧創造蒼生,於第七天造出人來,故此初七為人的生日。
|
農曆正月初八
|
穀日
|
|
傳說女媧創造蒼生,於第八天造出穀子來,故此初八為穀的生日。
|
農曆正月初八
|
順星節
|
|
傳說這一天是諸星下界的日子,祭拜順星祈福。
|
農曆正月初九
|
天日節
|
玉帝誕、玉皇誕
|
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
|
農曆正月初十
|
地日節
|
|
传说这是土地與石头的生日。
|
農曆正月十五
|
元宵節
|
上元節、天官誕、小正月、元夕、燈節
|
新年第一個望日,也是天官大帝的誕辰,有賞花燈、吃湯圓的習俗。由於是古代少有能讓未婚男女外出賞燈相見的日子,也被視為「中國情人節」之一。
|
農曆正月二十
|
天穿節
|
|
流行於客家民系,源於古代女媧補天傳說,為客家人感念女媧補天相助的特殊節慶。
|
農曆正月廿五
|
填仓节
|
|
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
|
農曆正月三十
|
正月晦
|
晦節
|
此日无月,正月的晦日受到汉族格外的重视,被当做一个节日来过。
|
農曆二月初一
|
中和节
|
|
太阳生日。
|
農曆二月初二
|
龍抬頭
|
春龙节、龍頭節
|
流行於中國北方,為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之日,也意謂著在此之後雨水會漸多。也有人認為「龍抬頭」指的是百蟲開始於初春甦醒。
|
農曆二月初二或十二、十五
|
花朝節
|
花神节、花神會
|
流行於中國北方,百花之神生日。
|
農曆二月初二或立春後第五個戊日
|
春社
|
土地誕、福德正神誕、頭牙(部份地區)
|
春社是古代祈求農作豐收、感謝土地神的日子,為立春後第五個戊日[4][5]。部份地區後來將春社和農曆二月初二合併,變成土地公誕辰日和做頭牙的日子[6]。
|
清明節前一天
|
寒食节
|
熟食節、禁煙節、冷節
|
這天不生火,只吃冷食。
|
二十四節氣之清明
|
清明節
|
|
掃墓、祭祖。
|
農曆三月初三
|
上巳節
|
軒轅黃帝誕,玄天上帝(北方真武上帝)誕。
|
古代於三月第一個巳日舉行「祓除畔浴」的驅邪活動,後來固定為三月三日。此日在古代也是青年男女能藉機在水邊相會,談情說愛的時日。
|
農曆五月初五
|
端午節
|
五月節、端陽節、午日节、五日節、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节、蒲節、浴蘭節
|
夏季驅瘟散疫和祭龍的節日,後來加入紀念屈原。
|
農曆五月二十
|
分龍節
|
|
流行于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相傳這天小龙會离开老龙,至廿五会聚。
|
農曆五月廿五
|
會龍節
|
|
流行于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分龍節時小龙离开老龙,至廿五会聚。
|
夏至後第三個庚日
|
頭伏日
|
初伏
|
北方農村俗語:頭伏日吃餃子
|
農曆六月初一或六月十五
|
半年節
|
|
流行於福建、台灣,漳州裔較為重視,拜謝上半年之保佑,並祈求下半年之平安。
|
農曆六月初六
|
天贶节
|
六月六、洗節、天貺節、晒虫节、虫王节、回娘家节、姑姑節
|
|
夏至後第四個庚日
|
二伏日
|
中伏
|
北方農村俗語:二伏日吃麵條。《魏氏春秋》說,何晏在伏日食湯餅(湯煮的麵食,似今日之湯麵)。《荊楚歲時記》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
|
農曆六月廿四
|
觀蓮節
|
|
蓮花生日。
|
農曆六月廿五
|
五穀母節
|
|
稻穀收成之時,是慶祝豐收之時,農戶會大拜穀神。
|
立秋後第一個庚日
|
終伏日
|
末伏
|
北方農村俗語:三伏日吃烙餅攤雞蛋
|
農曆七月初七
|
七夕
|
乞巧節、七巧節、七姐誕
|
傳説牛郎織女於鵲橋相會之日,是亦乞巧許願之日。
|
農曆七月十四
|
盂蘭盆節 (華人),中元節與盂蘭盆節合併的佛教節日
|
盂蘭盆節、盂蘭節、鬼節
|
佛教祭祀孤魂野鬼及開焰口施食的日子。
|
農曆七月十五
|
中元節,地官大帝誕,中元節與盂蘭盆節合併的道教節日
|
中元節、地官誕、七月半、鬼節
|
道教地官大帝誕和祭祀孤魂野鬼的日子。
|
農曆七月廿二
|
財神節
|
|
玄壇真君得道日
|
農曆七月廿九
|
地藏節
|
|
|
農曆八月初一
|
天灸日
|
天医节
|
|
農曆八月十五、十六或立秋後第五個戊日
|
秋社
|
土地公得道日(部份地區)
|
秋社是古代慶祝農作豐收、感謝土地神的日子。有些地區將秋社提前至中元節,有「齋田頭」的習俗。另一些地區有牙祭之俗,以八月十六為秋社,並和中秋節合併,會在中秋日立「土地公拐」。
|
農曆八月十五
|
中秋節
|
秋夕、八月節、月節、團圓節
|
賞月、吃月餅、玩燈籠等。
|
農曆九月初九
|
重陽節
|
重九節、菊花節
|
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習俗有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
|
農曆十月初一
|
寒衣节
|
授衣节、冥阴节
|
祭祀祖先的日子。
|
農曆十月初十前後
|
十成節
|
重十節、雙十節、豐收節
|
慶祝豐收的日子。
|
農曆十月十五
|
下元節
|
消災日、水官誕、水官節、下元水官節
|
水官大帝禹的生日。
|
二十四節氣之冬至
|
冬至
|
冬節、亞歲
|
休養生息的時節,回家團圓,在冬至日吃湯圓或水餃、餛飩。古代此日,天子祭天、百官朝賀。
|
農曆十二月初七
|
驱傩日
|
|
|
農曆十二月初八
|
臘八節
|
|
古代於冬至後第三戌日蜡祭百神,後來固定為臘月初八。相傳此日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成道,故又稱「佛成道日」。
|
農曆十二月十六
|
尾牙
|
|
东南沿海地区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演变为工商界年终酬谢员工聚餐活动。
|
農曆十二月廿三或廿四
|
祭灶日
|
謝节、灶王節、祭灶、送神日、小年
|
奉拜家中諸神與灶君。
|
農曆十二月廿九(小月)或三十(大月)
|
除夕
|
年三十晚、除夜、大年夜、大晦日、歲除
|
一年最後一天。
|
宗教節日
參見
参考资料
- ^ 節慶起源概說. [2013-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8).
- ^ 董斯張《廣博物志》引羅頎《物原》:「伏羲初置元日,神農初置臘節,軒轅初置二社,巫咸初置除夕節,周公初置上巳,秦德公初置伏日,晉平公初置中秋,齊景公初置重陽、端午,楚懷王初置七夕,秦始皇初置寒食,漢武帝初置三元,東方朔初置人日。」
- ^ 金盈之《醉翁談錄·京城風俗記·十一月》:「都城以寒食、冬至、元旦為三大節」。
- ^ 《禮記·月令》:「仲春之月……擇元日,命民社」。
洪亮吉《卷施閣甲集》:「社祭土戊日屬土,故古之社日皆用戊。《召誥》戊午乃社。白六帖引鄭康成禮記注(白氏六帖所引為李林甫等人編修的《唐月令注》,非鄭玄注)元日謂近春分前後戊日元吉也。杜佑亦云周初未制禮之時社日猶用戊,後乃定用甲日,郊特牲及月令鄭注是矣。」
王廙《春可樂》:「吉辰兮上戊(仲春月上戊日),明靈兮唯社」
《欽定禮記義疏》:「《唐月令注》元日,近春分前後戊日,與鄭不同」
洪亮吉《卷施閣甲集》:「宋時方書亦以立春後苐五戊日為社日(陳元靚《歲時廣記》引《統天萬年歷》:「立春後五戊為春社,立秋後五戊為秋社,如戊日立春、立秋,則不算也。」)。近代禮又以秋分後戊日祭社。是民間社日皆承用戊日可知」
- ^ 林金泉. 敦煌寫本〈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 十二年曆日〉綜研 (PDF). 成大中文學報. 2008 [2023-01-0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3-01-01).
北魏社用二月、八月戊日,見載於《通典》卷四十五……而此太平真君十一年曆,二月廿七日(戊午),八日月一日(戊午);太平真君十二年曆,二月四日(戊午),八月十六日(戊辰)下皆注「社」,正與「二月、八月,日用戊」合。……與《統天萬年歷》所載畢同。則後代社日用立春、立秋後五戊日,應以北魏為嚆矢,據此二年曆日,即可徵知。
- ^ 洪亮吉《卷施閣甲集》:「今吳俗社日則率以二月二日,又未知始於何時」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