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埃尔·孟戴斯-弗朗斯
皮埃爾·孟戴斯-弗朗斯 |
---|
 孟戴斯-弗朗斯(1968年) |
|
|
任期 1954年6月18日—1955年2月23日 |
前任 | 约瑟夫·拉涅尔 |
---|
继任 | 埃德加·富爾 |
---|
|
|
出生 | 1907年1月11日 巴黎 |
---|
逝世 | 1982年10月18日(1982歲—10—18)(75歲) 巴黎 |
---|
政党 | 激進黨 |
---|
宗教信仰 | 猶太教 |
---|
皮埃爾·孟戴斯-弗朗斯(法語:Pierre Mendès-France,法语发音:[pjɛʁ mɑ̃dɛs fʁɑ̃s];1907年1月11日—1982年10月18日),法國政治家,曾於1954年至1955年擔任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總理。
早年
孟戴斯-弗朗斯是16世紀在法國定居的葡萄牙猶太家庭的後裔。他在巴黎大學接受教育,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於1928年成為巴黎律師公會最年輕的成員。1924年,他加入了激進黨,這是法國中產階級中左派的傳統政黨。孟戴斯-弗朗斯後與埃及擊劍手萨尔瓦托·西屈雷尔的姪女結婚[1]。
第三共和國與二次大戰
曾任厄爾省和伊澤爾省議員。二戰期間被德國監禁但成功逃獄並加入自由法國運動,戴高樂派他出任法屬阿爾及利亞的財務總監,處理布雷頓森林會議談判事宜。
第四共和國
戰後孟戴斯-弗朗斯當上經濟部長,卻因為經濟政策上跟勒內·普利文有衝突而被迫辭職。1954年,他代表激進黨組織政府,擔任八個月的法國部長會議主席。
他任內最優先的事項是盡快結束已經不受人民支持的中南半島戰事,民意調查顯示,在1954年2月,只有7%的法國人希望繼續戰鬥,保護印度支那不落入以胡志明為首的共產黨人和越盟運動的手中。[2]1954年日內瓦會議中法國同意完全撤出越南,並承認越南、寮國、柬埔寨為獨立國家,以北緯17度線作為南北越分治線,並進行普選來決定越南的未來,但在美國干涉之下選舉從未舉行。[3]
1954年孟戴斯-弗朗斯曾秘密批准法國國防部研發原子彈,1960年法國第一枚自主研發的原子彈在藍色跳鼠試驗中引爆。
第五共和國
像當時大多數法國左派一樣,孟戴斯-弗朗斯反對戴高樂於1958年5月上台。阿爾及利亞問題導致第四共和國體制崩潰,第五共和國成立。他領導了一個反對戴高樂派別,但在1958年11月的選舉中失去國會席位。1959年,他與激進黨脫離關係,激進黨的多數派支持戴高樂。孟戴斯-弗朗斯隨後加入了一個左翼的知識分子小黨——統一社會黨(Parti SocialisteUnifié, PSU)[4]。
參考來源
|
---|
旧制度 |
- Louis de Revol
- 维勒鲁瓦
- 黎塞留
- Pierre Brûlart, marquis de Sillery
- Raymond Phélypeaux
- Claude Bouthillier
- 莱昂·布蒂利耶
- Henri-Auguste de Loménie, comte de Brienne
- 利奥纳
- Simon Arnauld, Marquis de Pomponne
- Charles Colbert, marquis de Croissy
- Jean-Baptiste Colbert, Marquess of Torcy
- Nicolas Chalon du Blé
- 纪尧姆·杜布瓦
- Charles Jean-Baptiste Fleuriau
- Germain Louis Chauvelin
- Jean-Jacques Amelot de Chaillou
- 诺瓦耶
- René Louis de Voyer de Paulmy d'Argenson
- Louis Philogène Brûlart, vicomte de Puisieulx
- François Dominique de Barberie de Saint-Contest
- Antoine Louis Rouillé
- François-Joachim de Pierre de Bernis
- E·舒瓦瑟尔
- César Gabriel de Choiseul
- E·舒瓦瑟尔
- Louis Phélypeaux, comte de Saint-Florentin
- 艾吉永
- Henri Léonard Jean Baptiste Bertin
- 韦尔热纳
- 蒙莫兰
- Paul François de Quelen de la Vauguyon
- 蒙莫兰
- Claude Antoine de Valdec de Lessart
- 迪穆里埃
- Pierre Paul de Méredieu, baron de Naillac
- Victor Scipion Charles Auguste de La Garde de Chambonas
- François Joseph de Gratet, vicomte Dubouchage
- Claude Bigot de Sainte-Croix
|
---|
第一共和国 |
- Pierre Henri Hélène Marie Lebrun-Tondu
- François Louis Michel Chemin Deforgues
- Jean-Marie Claude Alexandre Goujon
- Martial Herman
- Charles-François Delacroix
- 塔列朗
- Charles-Frédéric Reinhard
- 塔列朗
|
---|
第一帝国 | |
---|
第一次波旁复辟 | |
---|
百日王朝 |
- 科兰古
- Louis Pierre Édouard, Baron Bignon
|
---|
第二次波旁复辟 |
- 塔列朗
- A·E·黎塞留
- 德索勒
- Étienne-Denis Pasquier
- Mathieu de Montmorency
- 夏多布里昂
- Ange Hyacinthe Maxence, baron de Damas
- Auguste, comte de La Ferronays
- Anne-Adrien-Pierre de Montmorency-Laval
- Joseph-Marie, comte Portalis
- 朱尔 (波利尼亚克亲王)
- Casimir-Louis-Victurnien de Rochechouart de Mortemart
|
---|
七月王朝 | |
---|
第二共和國 |
- 拉马丁
- Jules Bastide
- Marie Alphonse Bedeau
- Jules Bastide
- 德律安·德·吕
- 托克維爾
- Alphonse de Rayneval
- Jean-Ernest Ducos de La Hitte
- 德律安·德·吕
- Anatole, baron Brénier de Renaudière
- Jules Baroche
- Louis Félix Étienne, marquis de Turgot
- 德律安·德·吕
|
---|
第二帝國 |
- 德律安·德·吕
- Alexandre Colonna-Walewski
- Jules Baroche
- Édouard Thouvenel
- 德律安·德·吕
- Charles, marquis de La Valette
- Lionel de Moustier
- Charles, marquis de La Valette
- Henri, prince de La Tour d'Auvergne
- Napoléon, comte Daru
- 埃米尔·奥利维耶
- 格拉蒙
- Henri, prince de La Tour d'Auvergne
|
---|
第三共和国 | |
---|
维希法国 | |
---|
臨時政府 | |
---|
第四共和国 | |
---|
第五共和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