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剧
绍剧 |
---|
|
![](//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3/1962-01_1962%E5%B9%B4_%E6%B5%99%E6%B1%9F%E7%BB%8D%E5%89%A7_%E5%A5%B3%E5%90%8A.jpg/250px-1962-01_1962%E5%B9%B4_%E6%B5%99%E6%B1%9F%E7%BB%8D%E5%89%A7_%E5%A5%B3%E5%90%8A.jpg)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浙江省绍兴市 |
---|
分类 | 传统戏剧 |
---|
序号 | 710 |
---|
编号项目 | Ⅳ—109 |
---|
登录 | 2008年 |
---|
绍剧,又名绍兴大班、绍兴高调、绍兴乱弹,中国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绍兴周边地区。绍剧的猴戏也较为著名。
历史
一般认为可能源源于秦腔,康熙年间形成于绍兴一带;乾隆年间较为流行。作为社戏的绍剧过去多在农村庙台广场演出,表演粗犷豪放,动作强烈夸张,简练朴实,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1961年,浙江绍剧团将《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改编成《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搬上舞台。1961年9月浙江绍剧团进京参加国庆演出;10月10日晚,毛泽东、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中南海怀仁堂观看演出。随着剧情的发展,毛泽东时而点头,时而微笑,香烟烧到手指才知道;特别是演到“天王庙”一场戏孙悟空被贬、唐僧被白骨精擒住、猪八戒敌不过群妖慌忙逃走时的磋步、跑步等动作,毛泽东开怀大笑。毛泽东对幻灯字幕也看得非常仔细。1961年10月18日郭沫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观看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10月25日写了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11月1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毛泽东看到此诗,1961年11月17日写了《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1962年1月6日郭沫若在广州看到康生抄示的毛泽东的和诗后,当天依韵和诗一首《再赞〈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赖有晴空霹雳雷,不教白骨聚成堆。九天四海澄迷雾,八十一番弭大灾。僧受折磨知悔恨,猪期振奋报涓埃。金睛火眼无容赦,哪怕妖精亿度来。”1月8日经康生转呈毛泽东。1月12日毛泽东给康生回信:“八日惠书收到,极高兴。请告郭沫若同志,他的和诗好,不要“千刀当剐唐僧肉”了,对中间派采取了统一战线政策,这就好了。 近作咏梅词一首,是反修正主义的,寄上请一阅。并请送沫若一阅。外附陆游咏梅词一首。末尾的说明是我作的,我想是这样的。究竟此词何年所做,主题是什么,尚有待于考证。我不过望文生义说几句罢了。请代问郭老好!”
1971年9月3日毛泽东南巡到杭州,7月4日通过电视转播观看浙江绍剧团在杭州人民大会堂演出的《智取威虎山》,并指出:绍剧要改革,要创新;但改革以后还要像绍剧,不能“四不像”。1975年春,毛泽东在杭州通过闭路电视最后一次观看了六龄童演出的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风格
乐器以板胡、笛子、斗子为主,腔调为三五七、二凡,同徽剧的吹腔、高拨子旋律接近;音调激越高亢,表演粗犷,善表达悲壮的情感;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调腔的部分曲调。
剧目
著名的绍剧剧目,有《龙虎斗》《女吊》《龙凤锁》《芦花记》等。
绍剧的著名演员有章宗义(六龄童)、小六龄童、七龄童等。
|
---|
浙江 | 越剧 - 婺剧 - 绍剧 - 新昌调腔 - 宁海平调 - 西安高腔 - 松阳高腔 - 永康醒感戏 - 温州昆曲 - 金华昆腔戏 - 台州乱弹 - 诸暨乱弹 - 瓯剧 - 和剧 - 杭剧 - 甬剧 - 湖剧 - 姚剧 - 睦剧 - 南戲 |
---|
北京 | |
---|
河北 | 河北梆子 - 评剧 - 丝弦 - 保定老调 - 哈哈腔 - 河北乱弹 - 武安平调 - 武安落子 - 西调 - 隆尧秧歌 - 唐剧 - 深泽坠子 - 安国老调 - 上四调 - 保定皮影 - 贤寓调 - 碰板调 - 十不闲莲花落 - 固义傩戏 - 海兴南锣 - 定州秧歌戏 - 蔚州梆子 - 高腔 - 唐山皮影 - 冀南皮影戏 - 张家口赛戏 - 临漳西狄邱落子 - 南辛庄木偶戏 - 新颖调 - 横歧调 - 东路二人台 - 诗赋弦 - 邢台弦子腔 - 邢台坠子戏 - 邢台淮调 - 邢台西调 - 肃宁武术戏 - 怀安软秧歌 - 肥乡罗戏 |
---|
山东 | 吕剧 - 山东梆子 - 枣梆 - 莱芜梆子 - 东路梆子 - 柳子戏 - 大弦子戏 - 罗子戏 - 茂腔 - 柳腔 - 五音戏 - 柳琴戏 - 四平调 - 灯腔 - 东路肘鼓子 - 坠剧 - 渔鼓戏 - 八仙戏 - 蓝关戏 |
---|
青海 | 青海藏戏 - 青海平弦戏 |
---|
安徽 | 黄梅戏 - 青阳腔 - 沙河调 - 岳西高腔 - 目连戏 - 安徽傩戏 - 庐剧 - 安徽端公戏 - 泗洲戏 - 宿州坠子 - 含弓戏 - 芜湖梨簧戏 - 文南词 - 凤阳花鼓戏 - 皖南花鼓戏 - 淮北花鼓戏 - 推剧 - 嗨字戏 - 洪山戏 |
---|
江苏 | |
---|
上海 | |
---|
江西 | 赣剧 - 弋阳腔 - 盱河戏 - 东河戏 - 宁河戏 - 瑞河戏 - 宜黄戏 - 南昌采茶戏 - 赣南采茶戏 - 萍乡采茶戏 - 万载花灯戏 - 抚州采茶戏 - 吉安采茶戏 - 宁都采茶戏 - 赣东采茶戏 - 九江采茶戏 - 景德镇采茶戏 - 高安采茶戏 - 武宁采茶戏 |
---|
福建 | 闽剧 - 莆仙戏 - 平讲戏 - 梨园戏 - 庶民戏 - 词明戏 - 高甲戏 - 词明戏 - 大腔戏 - 闽西汉剧 - 四平戏 - 北路戏 - 梅林戏 - 右词南剑调 - 小腔戏 - 三角戏 - 闽西采茶戏 - 南词戏 - 闽西山歌戏 - 福建芗剧( 歌仔戲) - 打城戏 - 竹马戏 - 游春戏 - 肩膀戏 |
---|
广东 | |
---|
海南 | |
---|
湖南 | 湘剧 - 祁劇 - 常德汉剧 - 巴陵戏 - 湘昆 - 长沙花鼓戏 - 岳阳花鼓戏 - 常德花鼓戏 - 湘西花灯戏 - 湘西阳戏 - 衡阳花鼓戏 - 邵阳花鼓戏 - 零陵花鼓戏 - 师道戏 - 湘西苗戏 - 新晃侗族傩戏 |
---|
河南 | 豫剧 - 越调 - 大平调 - 怀梆 - 大弦戏 - 罗戏 - 罗卷戏 - 河南曲劇 - 河南道情 - 豫南花鼓戏 - 乐腔 - 五调腔 - 宛梆 - 二夹弦 - 河南坠子 |
---|
湖北 | 黄梅戏 - 汉剧 - 荆河戏 - 南剧 - 楚剧 - 湖北越调 - 山二黄 - 湖北高腔- 东路花鼓戏 - 黄梅采茶戏 - 阳新采茶戏 - 远安花鼓戏 - 荆州花鼓戏 - 梁山调 - 郧阳花鼓戏 - 随县花鼓戏 - 文曲戏 - 鄂西柳子戏 |
---|
四川 | 川剧 - 四川灯戏 - 四川曲艺剧 - 秀山花灯戏 |
---|
吉林 | 黄龙戏 - 吉剧 - 拉场戏 |
---|
云南 | 滇剧 - 云南花灯戏 - 昆明曲剧 - 关索戏 - 傣剧 - 白剧 - 云南壮剧 |
---|
贵州 | 傩戏 - 黔剧 - 贵州梆子 - 贵州花灯剧 - 贵州侗戏 - 布依戏 - 苗戏 - 安顺地戏 |
---|
甘肃 | 陇剧 - 高山剧 - 影子腔 - 甘南藏戏 |
---|
陕西 | 秦腔 - 汉调二黄 - 合阳跳戏 - 线腔 - 眉户戏 - 陕西碗碗腔 - 陕西老腔 - 陕南端公戏 - 陕西道情 - 弦板腔 - 陕南花鼓戏 - 安康弦子戏 - 汉调桄桄 |
---|
辽宁 | 海城喇叭戏 - 辽南影调戏 - 阜新蒙古剧 - 彩扮莲花落 - 二人转 |
---|
山西 | 晋剧 - 蒲剧 - 北路梆子 - 锣鼓杂戏 - 耍孩儿 - 灵邱罗罗 - 上党皮黄 - 上党落子 - 永济道情戏 - 洪洞道情 - 临县道情戏 - 晋北道情 - 襄武秧歌 - 壶关秧歌 - 沁源秧歌 - 祁太秧歌 - 繁峙秧歌 - 朔县秧歌 - 孝义碗碗腔 - 曲沃碗碗腔 - 弦子腔 - 凤台小戏 - 河曲二人台 |
---|
黑龙江 | 龙江剧 |
---|
西藏 | |
---|
内蒙古 | |
---|
广西 | 邕剧 - 桂剧 - 丝弦戏 - 师公戏 - 彩调 - 牛娘剧 - 桂南采茶戏 - 壮剧 - 苗戏 - 侗戏 |
---|
新疆 | |
---|
香港 | |
---|
澳門 | |
---|
|
---|
民间文学 | |
---|
传统音乐 |
- 畲族民歌注
- 古琴艺术注(浙派)
- 江南丝竹注
- 嵊州吹打
- 舟山锣鼓
- 十番音乐注(楼塔细十番,遂昌昆曲十番)
- 嘉善田歌
- 海洋号子注(舟山渔民号子,象山渔民号子)
- 琵琶艺术注(平湖派)
- 道教音乐注(东岳观道教音乐,苍南正一派科仪音乐)
|
---|
传统舞蹈 |
- 龙舞注(浦江板凳龙,长兴百叶龙,奉化布龙,兰溪断头龙,碇步龙,开化香火草龙,坎门花龙,鳌江划大龙)
- 狮舞注(黄沙狮子)
- 盾牌舞注(藤牌舞)
- 滚灯注(余杭滚灯,海盐滚灯)
- 鼓舞注(大奏鼓)
- 竹马注(淳安竹马)
- 灯舞注(青田鱼灯舞,上舍化龙灯,青田百鸟灯舞)
- 十八蝴蝶
|
---|
传统戏剧 | |
---|
曲艺 |
- 苏州评弹注(苏州评话、苏州弹词)
- 温州鼓词
- 绍兴平湖调
- 摊簧(兰溪摊簧,杭州摊簧,绍兴摊簧)
- 绍兴莲花落
- 小热昏注
- 杭州评词
- 杭州评话
- 绍兴词调
- 临海词调
- 四明南词
- 平湖钹子书
- 宁波走书
- 独脚戏注
- 金华道情
- 武林调
- 绍兴宣卷
- 温州莲花
- 永康鼓词
- 唱新闻
- 丽水鼓词
|
---|
传统体育 游艺与杂技 |
- 线狮注(九狮图,草塔抖狮子)
- 翻九楼
- 调吊
- 十八般武艺
- 迎罗汉
- 掼牛
- 高杆船技
|
---|
传统美术 | |
---|
传统技艺 |
-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
-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注
- 宝剑锻制技艺注(龙泉宝剑锻制技艺)
- 剪刀锻制技艺注(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
-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
- 绍兴黄酒酿制技艺
- 皮纸制作技艺注(龙游皮纸制作技艺)
- 竹纸制作技艺注(泽雅屏纸制作技艺)
- 湖笔制作技艺
- 木版水印技艺注
- 雕版印刷技艺注(杭州雕版印刷技艺)
- 制扇技艺注(王星记扇)
- 蚕丝织造技艺注(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杭罗织造技艺,双林绫绢织造技艺,杭州织锦技艺,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
- 传统棉纺织技艺注(余姚土布制作技艺)
- 铜雕技艺
- 木活字印刷技术
- 传统木船制造技艺注
- 伞制作技艺注(西湖绸伞)
- 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注(金华酒传统酿造技艺)
- 绿茶制作技艺注(西湖龙井,婺州举岩,紫笋茶制作技艺,安吉白茶制作技艺)
- 晒盐技艺注(海盐晒制技艺)
- 火腿制作技艺注(金华火腿腌制技艺)
-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注
- 石桥营造技艺
- 婺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诸葛村古村落营造技艺,俞源村古建筑群营造技艺,东阳卢宅营造技艺,浦江郑义门营造技艺)
- 越窑青瓷烧制技艺
- 蓝夹缬技艺
- 中式服装制作技艺注(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
- 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
- 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
- 传统制糖技艺(义乌红糖制作技艺)
|
---|
传统医药 |
- 中医诊疗法注(董氏儿科医术)
- 中药炮制技艺注(武义寿仙谷中药炮制技艺)
-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注(朱养心传统膏药制作技艺,方回春堂传统膏方制作技艺)
- 针灸注(杨继洲针灸)
- 中医正骨疗法注(张氏骨伤疗法,章氏骨伤疗法)
- 胡庆余堂中药文化
- 畲族医药注(痧症疗法)
|
---|
民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