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阿信

蔡阿信
攝於1934年,在她開設於臺中之清信醫院正門前,與其助產士學員等合影
出生1899年12月13日
日治臺灣臺北縣臺北辨務署艋舺
逝世1990年3月5日(1990歲—03—05)(90歲)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溫哥華
国籍 大日本帝国(1899年-1946年)
 中華民國(1946年-1952年)
 加拿大(1952年-1990年)
语言臺語日語華語英語
职业醫師
配偶彭華英(1924年10月11日-1933年,離異)
吉卜生(1949年-1967年,逝世)

蔡阿信(1899年12月13日—1990年3月5日),是出身臺灣臺北艋舺婦科學醫師,屬於最早一批完整接受現代醫學訓練的臺灣籍女性醫師。

生平概略

早年生活

1899年,蔡阿信出生於臺北縣臺北辨務署艋舺

她的生父在她五歲時過世。

同時,她的母親將她送給一位牧師童養媳,但她卻兩度自行從大龍峒返回位母親位在艋舺的住處;領養者於是放棄領養,母親也只好將她留在身邊。

母親再嫁後,繼父十分疼愛她。

繼父曾因不忍聽聞她於半夜痛苦哀號,要求她母親不再為她進行纏足

八歲時,她被送到大稻埕公學校(今臺北市大同區太平國民小學前身之一)學習日語等。由於她的眼睛形狀相對其他學生圓且大,其他學生替她取綽號作「大目仔」。

在該校女性學生原即相當罕見情況下,她因故成為全校唯一女性學生,並不時遭到來自男性同學的欺侮,但十分受日本籍教師關照疼愛。

十二歲時,她開始就讀於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主辦之淡水女學校,為當時該校年齡最小學生之一。在就讀時,她的物理數學英文等科目之成績表現都十分良好。十八歲時,她自該校畢業;當時,該校有加拿大籍教師建議她前去日本之醫學學習機構繼續深造;她的母親考慮她身為年輕女性卻遠離家鄉,可能會遭遇不可預料的危險,又招致家鄉鄰人負面輿論,因而持反對態度。但是,她最終仍堅持前往日本習醫。

稍後,她在由美國聖公會等主辦的立教高等女學校(今立教女學院短期大學前身)學習日語等科目。

1917年,她開始就讀於東京女子醫學專門學校(今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前身)。

臺灣今古談|劉克明新高堂書店當時,在日本留學的臺灣人僅約一百多位,其中為女性者僅約兩至三位。

在參加臺灣籍留學生聚會時,她結識了數位從事於臺灣民族運動的男性青年,包括她日後的丈夫彭華英蔣渭水後來在臺灣促成他們的婚姻關係)。

但是,考慮到母親的勸告,她不曾親身參與於有關的政治運動。

行醫生涯

清信醫院產婆講習生募集廣告,《台灣新民報》1930年8月9日。
清信醫院產婆講習所修業紀念留影。攝於1934年。

1921年,她返回臺灣;她在乘輪船抵達基隆港時,受到許多記者採訪,其相關報導與傳聞引起當時臺灣社會大眾的關注與仿效。她的專長是婦科學,但當時臺灣各大醫院暫無相關職缺,她於是跟隨一位眼科醫師實習;該醫師指導她親身體驗盲人生活連續多日,以體會患者在生活上面臨的痛苦與不便。

1924年,她在臺北日新町自宅開設診所;同年,她與彭華英結婚。1926年,她在臺中開設清信醫院(當時地址為臺中州臺中市橘町一丁目12番地),並由夫婿彭華英協助處理醫院之財務及行政事務;當時,她的診療費用收取原則為:「富者多收,貧者少收,赤貧免費」,更贈送育嬰物資(如嬰兒衣物、煉乳等)給接受其接生服務的赤貧母嬰。許多貧窮而受過其服務者,經常將自身家中種植的農作物或養殖的禽畜贈送給她,以作為回報。清信醫院也附設清信產婆學校,每半年招收30位學生,每期一年,學生之食宿由該醫院提供;如此,每年畢業60位學生,沒幾年便培養出數百位遍佈臺灣全島的專業接生人員。

1930年代初期,蔣渭水過世後,臺灣的社會運動也開始陷入低迷,她的夫婿彭華英深受影響;而且,彭華英還在當時臺灣社會氛圍下,因身為成年男性卻依附於妻子的事業,遭嘲弄而自尊嚴重受創。兩人的夫妻關係因而日漸疏遠。後來,因遭警察不斷跟蹤,彭華英離開臺灣並前往中國;不久,他與京劇花旦梁惠燕結識,並與蔡阿信結束關係。[1]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臺灣軍司令官古莊幹郎宣布臺灣進入「戰時體制」,許多人擔心學醫後會被臺灣總督府徵召,產婆學校學生因而日漸減少,醫院生意同時也日漸衰微;因此,她決定停止醫院和學校事業。1938年,她經日本前往美國,後曾於哈佛醫學院等醫學機構進行研究。

1941年,她受加拿大基督教長老會婦女傳教協會邀請,前往當地訪問。隨後,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返臺受阻,她就職於當地之聖文生醫院,又因具日僑身分,受加拿大政府委派至史羅肯日僑集中營擔任駐營醫師。

戰爭結束後,她於1946年返臺。

戰後生活

在1947年二二八事變爆發後,她對國民政府在臺治理深感失望。

1949年,她與英國裔加拿大籍退休隨軍牧師吉卜生強上校在臺灣結婚。1952年,他們一同離開臺灣,前往加拿大溫哥華定居。

此後,她曾在溫哥華和哥倫比亞大學兩度接受麻醉學訓練,成為臺灣籍醫師中該領域最早先驅之一。[2] 即使沒有繼續從事於醫療工作,她仍經常前往醫院觀摩學習,甚至在前往外地度假時,於當地醫學機構觀摩。

78歲時,她在一社區學院中修習代數學。[2]

1979年,她終於返臺探親。1980年,她以個人畢生積蓄,與友人共同成立財團法人至誠社會服務基金會,以期為(老年)喪偶女性提供精神關懷和保健諮詢。

1987年,她入住加拿大聖文生療養院(St. Vincent Extended Care Home)。

在流行文化中的形象

小說

  • 她是大河小說《浪淘沙》主角「丘雅信」的原型。

電視連續劇

  • 2005年,民間全民電視公司將小說《浪淘沙》翻拍為週日十點檔電視連續劇《浪淘沙》,「丘雅信」一角由葉歡主演;該劇榮獲第40屆金鐘獎最佳連續劇編劇美術攝影...等大獎。

參考文獻

  1. ^ 引证警告:name(名称)为:0<ref>标签无法预览,因为它定义在当前章节之外,或根本没有定义。
  2. ^ 2.0 2.1 朱真一. 台灣早期留學歐美的醫界人士(二)拓荒者:蔡阿信醫師(5)迴響及補遺. 台灣醫界. 2001, 10 (44) [2019-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4).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