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蘇省淮揚海道揚州府興化縣(今江蘇省泰州市兴化市大垛鎮)人,祖籍蘇州阊门,清朝官员、进士出身,学者、書畫家,擅長畫竹。
生平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十月二十五日子時,郑燮出生在江蘇省淮揚道揚州府興化縣。父親鄭立庵是县私塾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少年时在儀真縣读书。康熙年間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
乾隆元年(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乾隆七年(1742年),应进士出身的尉家掌柜尉嘉之邀,郑板桥前往山西太平县师庄尉家教授私塾。同年出任山东省兗沂曹濟道曹州府范县知县。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登萊青膠道萊州府潍县知县。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知县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欠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
雍正三年,结交康熙帝第二十一子允禧(号紫琼道人,封慎郡王,善书画),甚相得。乾隆十二年,饥荒未已,随大学士高斌在山东放赈;同年,翰林德保主试山东,郑燮同试院,相与唱和。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乾隆东封书画史」。
乾隆三十三年,十二月十二日於興化溘然長逝,享年七十有三。歸土興化縣城東之管阮莊。是年,乾隆帝第四次南巡。
著作
著作有《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家书》、《板桥题画》、《板桥先生印册》(大学士高斌序)、《寄弟墨書》。
书画成就
郑燮为官清廉,后来因老病罢官客居扬州,身无长物,只有寥寥几卷图书,便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其诗宗陶渊明、陆放翁,画竹似苏东坡。在书法上,郑燮以篆、隸、草、行、楷等各种书体的字形,并以兰草画法入书,形成有行无列、疏密错落的书法风格,创造了「六分半书」的书体,后人亦称之为“板桥”体。
在绘画上,他擅长画花鸟,特别是在画竹上的成就最为突出,主要师法徐渭,石涛和八大山人。他提出画竹的三个阶段:“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眼中之竹”是指观察对象,“胸中之竹”是分析与内化并进行创作构思,“手中之竹”是指表现对象,即是画出对象的阶段。
-
-
-
江南贡院郑板桥临难得糊涂。下有一段跋语“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
郑板桥手书对联
-
藏于山东博物馆的郑燮真迹
-
郑燮《竹石图》
绘画理论
- 郑燮注重对自然和周围事物的观察,师承自然;他曾写道:
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响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1]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1]
軼事
鄭板橋喜歡孿童。在《板橋自敍》中写道“酷嗜山水。又好色,尤喜餘桃口齒、椒風弄兒之戲。然自知老且醜,此輩利吾金幣來耳。有一言干與外政,即叱去之,未嘗為所迷惑”[2]
因嗜吃狗肉,曾經有大學士紀曉嵐宴請鄭《狗肉全席》大餐代乾隆皇帝求畫趣事,畫收藏於故宮。
相關影視作品
關連項目
參考資料
- ^ 1.0 1.1 《板桥题画·竹》
- ^ 《郑板桥集》第176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汪鋆說 | |
---|
凌霞說 | |
---|
李玉棻說 | |
---|
葛嗣浵說 | |
---|
黃質說 | |
---|
陳衡恪說 | |
---|
出處自汪鋆《揚州畫苑錄》、凌霞《天隱堂集》、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目过考》、葛嗣浵《愛日吟廬書畫補錄》、黃質《古畫微》、陳衡恪《中國繪畫史》。《揚州畫苑錄》和《愛日吟廬書畫補錄》雖有「八怪」之說,但無列舉八人之全部姓名。 |
|
---|
第一甲 賜進士及第 共3名 | |
---|
第二甲 賜進士出身 共90名 | 蔡 新 - 曹秀先 - 游得宜 - 黃永年 - 葛祖亮 - 李玉鳴 - 趙青藜 - 杨景曾 - 陳九齡 - 華 栻 葉 昱 - 何達善 - 鄒永綏 - 錢應霖 - 曠敏本 - 俞鴻慶 - 史 圜 - 方 簡 - 張必剛 - 李夢元 甄 𨧨 - 范廷楷 - 徐 鐸 - 屈成霖 - 吳岳珪 - 張大宗 - 劉世佐 - 萬年茂 - 周承勃 - 孫 略 張陳興 - 張麟錫 - 屈筆山 - 李爲棟 - 王士俊 - 周資陳 - 宗紹彝 - 金門詔 - 姚述祖 - 顧之麟 季芳馨 - 張 尹 - 黃世成 - 吳 鼐 - 張孝挰 - 王見川 - 倪嘉謙 - 金四德 - 吳龍見 - 龍鵬程黃登賢 - 詹豹略 - 錢 度 - 聞 棠 - 葉弘遇 - 童國松 - 王秉和 - 史 調 - 王 孚 - 伍澤梁 吳聯珠 - 羅源浩 - 楊黼時 - 郝世正 - 史積琦 - 顧維鈁 - 黃 詠 - 楊士重 - 凌應龍 - 李 袞 沈宗湘 - 李清芳 - 卜大川 - 費元龍 - 烏爾登額- 党偉元 - 李 果 - 涂錫禧 - 蘇襄雲 - 壯 德黃 弘 - 彭樹葵 - 潘乙震 - 湯 聘 - 袁鍾秀 - 沈廷光 - 王 瑋 - 鄭 燮 - 鄧時敏 - 孟 瑛 |
---|
第三甲 賜同進士出身 共251名 | 興 泰 - 鄭 鼒 - 范 芝 - 梁秉睿 - 朱霖億 - 羅 炳 - 李肖先 - 吳烷安 - 何師軾 - 林其茂 朱嘉善 - 羅世芳 - 甘志道 - 鄭廷楫 - 陳 策 - 沈 濤 - 李 珌 - 李 漋 - 周 雷 - 胡中藻劉汝巽 - 朱秉中 - 李光泗 - 邵 鐸 - 王顯緒 - 仲永檀 - 吳孫逢 - 朱 璂 - 蔣拭之 - 王雲煥 沈沛然 - 趙秉義 - 許 宰 - 顧錫鬯 - 李 蓁 - 全祖望 - 虞欽元 - 汪文在 - 匡聖時 - 朱永年 上官謨 - 李師中 - 包 桂 - 鶴 年 - 陳 杓 - 雙 頂 - 周祖壽 - 任震行 - 姚士林 - 龔 渤 泰 保 - 何 玠 - 兆 麟 - 王治國 - 黃瑤觀 - 方 騫 - 周聯縉 - 唐若時 - 張惟寅 - 汪 錩 张若潭 - 鐘 音 - 溫必聯 - 戴源亨 - 潘 郕 - 蘇國榘 - 七十四 - 安 泰 - 徐崇熙 - 王甘敷 蘇兆龍 - 張壯國 - 劉叔堂 - 張仰垣 - 孫惟哲 - 胡 傑 - 李世基 - 陳紹學 - 觀 光 - 張泰烱 張汝潤 - 吳喬齡 - 王緝祖 - 王今遠 - 王一槐 - 宋若臨 - 吳 泰 - 徐上正 - 李宜青 - 朱 泌 姚錦川 - 閻公銑 - 執 謙 - 江 漢 - 張日旼 - 吳 琇 - 邱元遂 - 陳文燦 - 倪益齡 - 葉一棟 鄧 均 - 郭 擢 - 邱肇熊 - 張聖功 - 劉麒符 - 孔傅大 - 竇需書 - 胡邦盛 - 頓 權 - 馮中存 甄汝舟 - 方鳴球 - 吳之璘 - 黃崗竹 - 沈逢舜 - 黃士鈞 - 范容治 - 何御龍 - 李兆鈺 - 吳興宗 郭爲嶠 - 魏國珖 - 丁思顯 - 嚴以治 - 邱日增 - 楊廷枚 - 董可成 - 李錦輝 - 黃 垣 - 熊郢宣 王育柟 - 吳達善 - 黃 璋 - 周應宿 - 鄧泌科 - 洪汝勣 - 趙 釗 - 蔡 蕃 - 段修仁 - 張予介 何序美 - 黃文則 - 賈 霖 - 栗榮訓 - 卓斯義 - 懷蔭布 - 万方极 - 龍于飛 - 王兆曾 - 程後濂 劉育榘 - 閻式復 - 詹 易 - 王瑩中 - 萬世寧 - 燕侯然 - 孟履中 - 陳同威 - 鄭毓善 - 賴萬程 趙朝棟 - 李精基 - 范宗佺 - 陳 恂 - 侯陳齡 - 李國祚 - 胡 淳 - 劉 朴 - 王曰仁 - 桂 蓁 路元升 - 單作哲 - 李應辰 - 杜三德 - 伊應鼎 - 原承猷 - 梁 棟 - 李青選 - 衞 璜 - 方楚正 蔣 偰 - 蕭 潤 - 楊富崙 - 李 甡 - 茹 璽 - 張偉綜 -佛爾清格- 張文杜 - 南宮秀 - 楊 普 沈榮光 - 張 瑚 - 鄒錫彤 - 孫 嶐 - 王維翰 - 王 璪 - 馮 澎 - 李慤存 - 鄭玉弼 - 趙允涵 梁爲經 - 劉文彥 - 涂學烜 - 黃 雲 - 陸 儀 - 劉繼倫 - 沈 清 - 胡在甪 - 鄭大進 - 張光華李方榕 - 胡 泰 - 周 紱 - 王所掄 - 陳天秩 - 鄭廷烈 - 王 翊 - 安依仁 - 張足法 - 龔乃愈 王雲萬 - 林雙鯉 - 涂武陞 - 黃瑞鶴 - 牛毓崧 - 龔生達 - 栗培初 - 吳 璉 - 王時臨 - 吳 慎 三 格 - 翟全仁 - 徐 衡 - 張體銓 - 牛玉怡 - 陳若璉 - 沙如珣 - 馬紹曾 - 陳 材 - 方嘉發 凌之調 - 文 瑄 - 譚卜世 - 林簡士 - 華恒泰 - 馬正午 - 侯 紘 - 周懷濟 - 郭 琮 - 劉起振舒偉才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