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
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英語:enhanced X-ray Timing and Polarimetry mission, eXTP)是由中国发起的一项国际合作X射线科研项目,计划2027年左右发射升空。[1]
历史
2009年11月,XTP预先研究课题开题。自2011年以来,eXTP的前身(XTP任务概念)已被选为并获资助成为中国科学院战略优先空间科学计划的背景任务之一。该项目于2018年3月2日正式启动了“深化”背景型号研究,并于同年7月4日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空间科学(二期)”启动会上启动了“重大”背景型号研究,同时是“慧眼”卫星的后续项目。[2]该课题已于2019年6月下旬通过开题评审,这标志着eXTP空间天文台正式启动方案阶段研制工作。[3]eXTP国际财团包括中国科学院和一些中国大学,以及几个欧洲国家和其他国际合作伙伴,欧洲的大力参与大大增强了eXTP的科学能力。该任务计划于2027年左右发射。[4]
目标
eXTP天文台旨在通过X射线研究探索黑洞、中子星等天体。该计划致力于对天体辐射出的X射线的时变和偏振进行测量,通过观测黑洞奇点附近物质和辐射的行为以及中子星附近的真空涨落的行为,同时观测这些中子星是否实际是夸克星[2],来深入理解密度,引力和磁场的极端条件下的物质状态和基本物理规律,测量高磁化恒星中的QED效应以及强重力场中的吸积效应。主要目标包括孤立中子星和中子星双星,强磁场系统(如磁星)及恒星质量和超大质量黑洞。[4]
科学设备
该任务准备携带一套独特且前所未有的先进科学仪器,将是世界上首次实现对能量在0.5-30 keV(及更高)范围内的X射线宇宙源同时进行“能谱—时变”与“时变—偏振”的观测研究。[4]中国将提供能谱测量聚焦望远镜阵列(英語:Spectroscopic Focusing Array, SFA)和偏振测量聚焦望远镜阵列(英語:Polarimetry Focusing Array, PFA),而欧洲参与方将开发大面积准直型望远镜阵列(英語:Large Area Detector, LAD)和广角监视器(英語:Wide Field Monitor, WFM)。捷克参与了LAD的设计和制造。[5]
参考文献
|
---|
|
运载火箭 | |
---|
卫星 | 遥感 | |
---|
地球观测 | |
---|
环境监测 | |
---|
气象 | |
---|
军事侦察 | |
---|
通信与广播 | |
---|
跟踪与数据中继 | |
---|
导航与定位 | |
---|
天文与空间科学观测 | 進行中 | |
---|
未来计划 | |
---|
资助项目 |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实施任务 |
---|
一期 | |
---|
二期 | |
---|
三期 | |
---|
斜体字为未发射卫星
分类 |
|
---|
|
---|
技术研究与试验 | |
---|
|
---|
空间探测器 | |
---|
载人航天 | |
---|
设施 | |
---|
机构 | 工信部下属 | |
---|
军队系统 | |
---|
国资委下属 |
航天科工集团 |
- 信息技术研究院一院
- 防御技术研究院二院
- 飞航技术研究院三院
- 运载技术研究院四院
- 动力技术研究院六院
|
---|
|
---|
地方投资 |
上海垣信
|
---|
中科院系统 | |
---|
气象局系统 | |
---|
航天院校 | |
---|
民营航天企业 | |
---|
|
---|
人物 | 科学家 | |
---|
航天员 | |
---|
| 在轨 | | |
---|
714工程 | 曙光十九人 (1971年) | 未飞退役 |
- 王荣森
- 方国俊
- 李世长
- 王志跃
- 鲁祥孝
- 柴鸿良
- 邵志坚
- 王福全
- 孟森林
- 杜金城
- 刘忠义
- 张汝祥
- 王全博
- 马子忠
- 董小海
- 胡占孜
- 刘崇富
- 王福和
- 余桂林
|
---|
|
---|
|
---|
921工程 | 第一批十四人 (1996年) (1998年) | |
---|
第二批七人 (2010年) | |
---|
第三批十八人 (2020年) | |
---|
第四批十人 (2024年) | |
---|
|
---|
|
|
---|
|
---|
纪念活动 | |
---|
相关作品 | 书籍 |
- 杨利伟自传《天地九重》
- 《航天七部曲》
- 《中国飞天路》
- 《挺进太空》
- 《问鼎苍穹:共和国航天纪实》
|
---|
纪录片 |
- 《东方神舟》
- 《撼天记》
- 《太空英雄》
- 《非凡21小时》
- 《神六:再上太空》
- 《神奇的嫦娥五号》
|
---|
电视剧 | |
---|
电影 | |
---|
音乐 | |
---|
|
---|
|
---|
现役中 | |
---|
计划中 | |
---|
提议中 |
- 新世界任务
- Arcus
- 系外星周盤環境探索者
- 菲涅耳成像器
- 極端宇宙太空天文台
- 起源太空望遠鏡
- THESEUS
- 大型紫外線、光學與紅外線巡天望遠鏡(先進大孔徑太空望遠鏡、高解析度太空望遠鏡)
- 適居系外行星成像任務
- 日本天體測量奈米衛星紅外線探測任務
- 月球紫外線成像儀
- 堤亞任務
- 分赫兹干涉引力波天文台
|
---|
已结束 |
- 宇宙學和天體物理學進階衛星(1993~2000)
- 低能量X射線成像傳感器陣列(1993~2005)
- Astro 2(1995)
- Astron(1983~1989)
- 荷蘭天文衛星(1974~1976)
- BeppoSAX(1996~2003)
- Broad Band X-ray Telescope(1996)
- Cos-B(1975~1982)
- 歐洲X射線衛星(1983~1996)
- 銀河衛星(1987~1991)
- 國際太空天文台(1989~1998)
- 天鵝衛星(1979~1985)
- HALCA(1997~2005)
- 高能天文觀測站1號(1977~1979)
- 高能天文觀測站3號(1979~1981)
- RELIKT-1(1983~1984)
- 乌呼鲁卫星(小型天文衛星1號)(1970~1973)
- Small Astronomy Satellite 2(1972~1973)
- Small Astronomy Satellite 3(1975~1979)
- 天馬衛星(1983~1985)
- 爱因斯坦卫星(高能天文觀測站2號 HEAO-2)(1978~1982)
- 轨道天文台2號(1968~1973)
- 轨道天文台3號(哥白尼)(1972~1981)
- 國際紫外線探測衛星(International Ultraviolet Explorer)(1978~1996)
- 紅外線太空天文台(Infrared Space Observatory)(1996~1998)
- 紅外線天文衛星(IRAS)(1983)
- 極紫外探測器(1992~2001)
- 康普顿伽玛射线天文台(CGRO)(1991~2000)
- 伦琴卫星(ROSAT)(1990~1999)
- 罗西X射线计时探测器(1995~2012)
- 太空中途红外实验(MSX)(1996~1997)
- 陽光衛星(Yohkoh)(1991~2001)
- 依巴谷卫星(Hipparcos)(1989~1993)
- 宇宙背景探測者(COBE)(1989~1993)
- 低能量伽瑪射線成像裝置(1997~2002)
- 亚毫米波天文卫星(1998~2004, 2004~2005)
- 远紫外分光探测器(1999~2007)
- 高能瞬态探测器2號(2000~2008)
- 太阳过渡区与日冕探测器(1998~2010)
- 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2001~2010)
- AKARI(2006~2011)
- 星系演化探测器(2003~2013)
- CoRoT(2006~2013)
- 赫雪爾太空望遠鏡(2009~2013)
- 普朗克卫星(2009~2013)
- 朱雀卫星(2005–2015)
- PAMELA(2006~2016)
- 激光干涉空間天線開路者號(2015~2017)
- 克卜勒任務(2009~2018)
- 恆星微變和振盪望遠鏡(2003~2019)
- Spektr-R(2011~2019)
- 斯皮策空间望远镜(2003–2020)
|
---|
失聯 |
- 軌道天文台(1966)
- 高能瞬态探测器(HETE)(1996)
- 全天寬帶成像X射線衛星(1999)
- 廣角紅外線探測器(1999)
- 瞳(2016)
|
---|
被取消 | |
---|
参见 | |
---|
|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实施任务 |
---|
一期 | |
---|
二期 | |
---|
三期 | |
---|
斜体字为未发射卫星
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