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紫外探測器
極紫外探測器(英語:Extreme Ultraviolet Explorer,縮寫:EUVE)是於1992年6月7日發射,使用於紫外線天文學的太空望遠鏡。EUVE是第一架有能力偵測波長範圍在7至76奈米短波紫外線輻射的儀器。這顆衛星在2001年1月31日 停止觀測之前,對全天空所做的巡天觀測總共編錄了801個天體。它於2002年1月30日重返大氣層[1]。
任務目標
任務目標包括使用幾個不同頻率範圍的極紫外線觀察:
- 在極紫外線的波段對整個天空進行巡天的觀測。
- 在兩個單獨的極紫線頻道上做深入的全面調查。
- 對其它任務中發現的天體進行光譜觀測。
- 觀察極紫外線的來源,像是熱的白矮星和冕星。
- 使用極紫外線的光譜研究星際介質的組成。
- 確定建造另一個更靈敏的極紫外線望遠鏡是否有利於進一步的觀測。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
---|
现役中 | |
---|
计划中 | |
---|
提议中 |
- 新世界任务
- Arcus
- 系外星周盤環境探索者
- 菲涅耳成像器
- 極端宇宙太空天文台
- 起源太空望遠鏡
- THESEUS
- 大型紫外線、光學與紅外線巡天望遠鏡(先進大孔徑太空望遠鏡、高解析度太空望遠鏡)
- 適居系外行星成像任務
- 日本天體測量奈米衛星紅外線探測任務
- 月球紫外線成像儀
- 堤亞任務
- 分赫兹干涉引力波天文台
|
---|
已结束 |
- 宇宙學和天體物理學進階衛星(1993~2000)
- 低能量X射線成像傳感器陣列(1993~2005)
- Astro 2(1995)
- Astron(1983~1989)
- 荷蘭天文衛星(1974~1976)
- BeppoSAX(1996~2003)
- Broad Band X-ray Telescope(1996)
- Cos-B(1975~1982)
- 歐洲X射線衛星(1983~1996)
- 銀河衛星(1987~1991)
- 國際太空天文台(1989~1998)
- 天鵝衛星(1979~1985)
- HALCA(1997~2005)
- 高能天文觀測站1號(1977~1979)
- 高能天文觀測站3號(1979~1981)
- RELIKT-1(1983~1984)
- 乌呼鲁卫星(小型天文衛星1號)(1970~1973)
- Small Astronomy Satellite 2(1972~1973)
- Small Astronomy Satellite 3(1975~1979)
- 天馬衛星(1983~1985)
- 爱因斯坦卫星(高能天文觀測站2號 HEAO-2)(1978~1982)
- 轨道天文台2號(1968~1973)
- 轨道天文台3號(哥白尼)(1972~1981)
- 國際紫外線探測衛星(International Ultraviolet Explorer)(1978~1996)
- 紅外線太空天文台(Infrared Space Observatory)(1996~1998)
- 紅外線天文衛星(IRAS)(1983)
- 極紫外探測器(1992~2001)
- 康普顿伽玛射线天文台(CGRO)(1991~2000)
- 伦琴卫星(ROSAT)(1990~1999)
- 罗西X射线计时探测器(1995~2012)
- 太空中途红外实验(MSX)(1996~1997)
- 陽光衛星(Yohkoh)(1991~2001)
- 依巴谷卫星(Hipparcos)(1989~1993)
- 宇宙背景探測者(COBE)(1989~1993)
- 低能量伽瑪射線成像裝置(1997~2002)
- 亚毫米波天文卫星(1998~2004, 2004~2005)
- 远紫外分光探测器(1999~2007)
- 高能瞬态探测器2號(2000~2008)
- 太阳过渡区与日冕探测器(1998~2010)
- 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2001~2010)
- AKARI(2006~2011)
- 星系演化探测器(2003~2013)
- CoRoT(2006~2013)
- 赫雪爾太空望遠鏡(2009~2013)
- 普朗克卫星(2009~2013)
- 朱雀卫星(2005–2015)
- PAMELA(2006~2016)
- 激光干涉空間天線開路者號(2015~2017)
- 克卜勒任務(2009~2018)
- 恆星微變和振盪望遠鏡(2003~2019)
- Spektr-R(2011~2019)
- 斯皮策空间望远镜(2003–2020)
|
---|
失聯 |
- 軌道天文台(1966)
- 高能瞬态探测器(HETE)(1996)
- 全天寬帶成像X射線衛星(1999)
- 廣角紅外線探測器(1999)
- 瞳(2016)
|
---|
被取消 | |
---|
参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