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禾方鼎
大禾方鼎,又名人面纹方鼎,是商周时期的铸品,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出土过程
1959年秋在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黄村出土。当时挖掘出它的当地农民黄某准备将其作为废铜卖钱,由于器形巨大不利于搬运,就将其砸成几块,背到废品收购站。黄某挖出有人脸方鼎的事情被湖南省博物馆的一位老专家得知后,他来到黄家走访,但当时人面纹方鼎已经同收购站的其他废铜一起运走,准备送冶炼厂回炉。老专家和黄某火速赶往长沙,在毛家桥中心仓库门口截下了即将运往冶炼厂的卡车,在废铜铁堆中终于找到了鼎的碎块,但鼎的腿及底部没有找到,工作人员顺着废铜的转运路线,在株洲废铜仓库找到了腿及底部残片,两年后腿部也被找到。后来由湖南省博物馆修复。
器形
原器通高38.5厘米,重12.85公斤,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鼎呈长方形,口沿外翻,立有两耳,鼎腹外四面有四个人面纹,边角有象征性的角、爪纹装饰。经过化学分析,它的合金成分为:铜占76.06%,锡占12.66%,铅占11.94%,是理想的青铜合金比例[1]。
该鼎的人面纹造型生动严肃,十分罕见,以人面作为主体装饰的方鼎仅此一件[2]。关于人面纹的含义可能与“黄帝四面”的传说有关,也有说法认为鼎内的大小正好可以放置人头,可能是猎头和祭祀首级的用品,
铭文
方鼎铭文“大禾”
在鼎腹内口沿下,有“大禾”两个字,印两字左右排列,也有说“禾大”。大禾可能是物主的标记,即是做器者的名字。“禾”字如谷子抽穗时的植株形象,结合器壁的人面形象,有人认为是对祭祀、祈祷谷物丰收的一种纪念[2]。
參考資料
参见
|
---|
|
|
2013年第三批94件(组) |
---|
新石器 时代 | |
---|
夏 | |
---|
商 | |
---|
西周 | |
---|
春秋 | |
---|
战国 |
- 商鞅方升
- 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
- 战国多节活环套练玉佩
- 战国包金镶玉嵌琉璃银带钩
- 战国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
- 战国石鼓(1组10只)
- 战国简《金縢》
- 战国郭店楚简《老子(甲、乙、丙)》
- 战国楚简《孔子诗论》
|
---|
秦 | |
---|
汉 | |
---|
三国 |
- 吴“永安三年”款青釉堆塑谷仓罐
- 吴“赤乌十四年”款青釉虎子
- 吴青釉褐彩羽人纹双系壶
- 吴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
- 吴皮胎犀皮漆鎏金铜釦耳杯(2件)
|
---|
晋 | |
---|
北朝 |
- 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
- 北朝方格兽纹锦
- 北齐青釉仰覆莲花尊
- 北齐白釉绿彩长颈瓶
|
---|
隋 | |
---|
唐 |
- 唐青釉凤首龙柄壶
- 唐鲁山窑黑釉蓝斑腰鼓
- 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
- 唐长沙窑青釉褐蓝彩双系罐
- 唐越窑青釉褐彩云纹五足炉
- 唐长沙窑青釉褐彩贴花人物纹壶
-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 唐龟负论语玉烛酒筹鎏金银筒
- 唐昭陵六骏石刻(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4幅)
- 唐写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
-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马球图(1组)
-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狩猎出行图(1组)
- 唐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图(1组)
- 唐永泰公主墓壁画宫女图(1组)
|
---|
五代 | |
---|
宋 |
- 北宋汝窑天青釉弦纹樽
- 北宋官窑弦纹瓶
- 北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 北宋定窑白釉刻莲花瓣纹龙首净瓶
- 北宋官窑贯耳尊
- 北宋木雕真珠舍利宝幢(含木函)
- 北宋灵鹫纹锦袍
- 北宋刻开宝藏本《阿惟越致经》(1卷)
- 北宋刻本《范仲淹文集》(30卷)
- 宋登封窑珍珠地划花虎豹纹瓶
- 宋拓西岳华山庙碑册(华阴本)
|
---|
元 |
-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 元蓝釉白龙纹梅瓶
- 元“统领释教大元国师之印”龙钮玉印
|
---|
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