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引力透镜
引力透镜
|
|
型式 強透鏡 微透鏡 弱透鏡
|
巡天
|
Strong: CLASS • SLACS (SDSS) Micro: OGLE Weak: DLS • Pan-STARRS • CFHTLS . DES • LSST • SNAP • DESTINY
|
|
|
微引力透镜示意图
微引力透镜(英語:Gravitational microlensing)是发生在恒星级天体中的引力透镜现象。与发生在星系尺度上的引力透镜现象相比,微引力透镜的源天体质量很小,光的偏转要小得多,通常情况下难以直接观测到微引力透镜所成的像,而只能观察到光度在瞬间增强的现象。银河系存在相当数量的恒星级黑洞、褐矮星、红矮星、白矮星、行星等较暗弱的天体,它们造成的微引力透镜现象能够在短时间内令背景光发生畸变。因此微引力透镜为研究这些天体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手段。
人们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微引力透镜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普林斯顿大学的波兰天文学家玻丹·帕琴斯基(Bohdan Paczyński)讨论了银河系晕中不发光的暗天体作为微引力透镜的可能性[1],认为它们有很高的機率被观测到。这些天体叫做大质量致密晕天体。1993年,人们在大麦哲伦云中发现了第一个微引力透镜。
微引力透镜OGLE-2005-BLG-006的光变曲线。红线是用模型拟合的光变曲线。
参见
参考文献
|
---|
|
主要议题 | | |
---|
類型 | |
---|
形成 和 演化 | |
---|
系統 | |
---|
宿主恒星 | |
---|
偵測法 |
- 天体测量学
- List of directly imaged exoplanets
- 微引力透镜
- List of exoplanets detected by microlensing
- 偏振测量
- List of exoplanets detected by timing
- 都卜勒光譜學
- List of exoplanets detected by radial velocity
- List of transiting exoplanets
- 凌日時間變分法
|
---|
適居性 |
- 天體生物學
- Astrooceanography
- 適居帶
- 似地行星
- 地球相似指數
- 地外液態水
- Galactic habitable zone
- Habitability of binary star systems
- Habitability of F-type main-sequence star systems
- 橙矮星系統適居性
- 天然卫星的适居性
- Habitability of neutron star systems
- Habitability of red dwarf systems
- Habitability of yellow dwarf systems
- Habitable zone for complex life
- 适居太阳系外行星目录
- 托林
- 超級適居行星
|
---|
目录 | |
---|
列表 |
- 系外行星系统
- 系外行星
- 系外行星之最
- List of exoplanet firsts
- 確定存在的
- 不確定存在的
- 最大的系外行星
- 开普勒
- List of exoplanets discovered by the Kepler space telescope: 1–500
- List of exoplanets discovered by the Kepler space telescope: 501–1000
- List of exoplanets discovered by the Kepler space telescope: 1001–1500
- List of exoplanets discovered by the Kepler space telescope: 1501–2000
- K2
- 潜在适居
- 最近类地系外行星
- 近地系外行星
- 合适名称
|
---|
任務 | |
---|
其他 |
- 卡尔·萨根研究所
- 太阳系外行星的命名规则
- 位相曲線
- Exoplanetary Circumstellar Environments and Disk Explorer
- 銀河系外行星
- 科幻作品中的太陽系外行星
- Geodynamics of terrestrial exoplanets
- 小行星半径间隙
- Nexus for Exoplanet System Science
- 球狀星團的行星
- 海王星沙漠
- 科幻小说中的行星
- 薩達斯基氣態巨行星分類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