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伊珀尔战役
第一次伊珀尔戰役 |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
 第一次伊珀尔戰役的戰線 |
日期 | 1914年10月19日-11月22日 |
---|
地点 | |
---|
结果 |
協約國戰術性勝利[1] |
---|
|
参战方 |
---|
法國
大英帝国
比利时 |
德意志帝國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約瑟夫·霞飛
費迪南·福煦
約翰·弗倫奇
阿爾貝一世 |
埃里希·馮·法金漢
符騰堡公爵阿爾布雷希特 |
兵力 |
---|
3,989,103人
247,000人
163,897人
- 總共: 4,400,000人
|
約5,400,000人 |
伤亡与损失 |
---|
50,000–85,000人
58,155人
21,562人
|
130,000人
|
|
---|
- 1914年
- 1915年
- 1916年
- 春季軍事行動
- 斷崖
- 霍亨索倫要塞
- 聖埃盧瓦
- 於呂什
- 維爾弗海姆
- 糾結突出部
- 維米嶺
- 索雷爾山
- 凡爾登
- 野豬頭
- 索姆河
- 弗羅梅勒
- 1917年
- 1918年
相關條目
|
第一次伊珀尔戰役,亦稱第一次佛兰德戰役(法語:1re Bataille des Flandres;德語:Erste Flandernschlacht),是發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場為了爭奪比利時戰略城市伊珀尔的戰役,協約國與德國均視此地為必爭之地。
英國接受比利時國王阿爾貝一世的請求,以保住比利時最後一個城市,並保護英吉利海峽和遠征軍的補給線为目标。而法國希望藉由守住伊珀尔以防止側翼被包抄,德國則試圖從此地向法國加萊與濱海省分進軍。
伊珀尔戰役突顯出軍隊將領指揮上的問題,雙方浪費眾多兵力卻皆沒有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機會。特別是英國以往所信賴的海外遠征軍遭受嚴重損失,迫不得已而放棄傳統的志願制度,改採強制徵兵制以補充兵員。
註腳
參考文獻
|
---|
- 概覽
- 軍事衝突
- 戰後影響
- 經濟史
- 地理學
- 史學
- 大後方
- 紀念建築
- 反戰
- 大眾文化
- 政治宣傳
- 傀儡國
- 科技
|
战区 | |
---|
参与国家 | |
---|
主要事件 | 战前冲突 | |
---|
导火索 | |
---|
1914年 | |
---|
1915年 | |
---|
1916年 | |
---|
1917年 | |
---|
1918年 | |
---|
其他冲突 |
- 墨西哥革命 (1910年–1920年)
- 索馬利蘭戰役 (1910年–1920年)
- 利比亞反抗運動 (1911年–1932年)
- 馬斯喀特叛亂 (1913年–1920年)
- 马利兹叛变 (1914年–15年)
- 塞安戰爭 (1914年–1921年)
- 庫德族叛亂 (1914年–1917年)
- 塞努西戰役 (1915年–16年)
- 伏爾塔-巴尼戰爭 (1915年–1917年)
- 复活节起义 (1916年)
- 達爾富爾遠征 (1916年)
- 考森叛亂 (1916年–17年)
- 中亞叛亂 (1916年-17年)
- 俄國革命 (1917年)
- 張勳復辟 (1917年)
- 芬蘭內戰 (1918年)
|
---|
戰後衝突 | |
---|
|
---|
相關条目 | |
---|
其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