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中華民國大總統選舉
1913年中華民國大總統選舉|
|
|
|
|
获提名人
|
袁世凱
|
|
|
政党
|
公民黨
|
|
选举人票
|
500
|
|
得票率
|
71.12%
|
|
|
|
1913年中華民國大總統選舉為中華民國政府舉行的第1任大總統選舉。結果由袁世凱以500票當選大總統,黎元洪以601票當選副總統,並於10月10日就職。
背景
大總統選舉法的制定
1913年,第1屆國會成立,面臨憲法的制定與總統選舉。當時主張先定憲法,後選總統。二次革命失敗後,袁世凱威權益大。於是,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憲法會議,提前擬定「大總統選舉法」。10月4日議決,由憲法會議公佈,並由大總統送登政府公報。
選舉情況
總統選舉於1913年10月6日在憲法會議議場舉行,由國會議員根據《大總統選舉法》開會選舉大總統。總統選舉期間,由袁世凱手下偽裝組成的公民團包圍國會,叫喊「今日非將公民所屬望的總統選出,不許選舉人出會場一步」[1]。然而,在前兩輪投票中,袁世凱仍然分別只得到471票和497票[1],不滿法定3/4之票數。於是舉行第三次投票,以第二次投票較多的袁世凱及黎元洪進行決選。結果,在出席的722名議員中,袁世凱得507票,超過法定的票數,當選中華民國第1任大總統[2]。10月7日,在同地點選舉副總統,結果出席議員719名,黎元洪以610票,當選中華民國第1任副總統[3]。
得票情形
大總統
候選人
|
黨籍
|
得票
|
當選
|
票數
|
袁世凱
|
公民黨
|
507/722
|
|
參考文獻
書籍
- 《中華民國選舉史》. 台北: 中央選舉委員會. 1987年.
|
---|
|
間接選舉 | |
---|
公民直接選舉 | 選舉制度 | |
---|
歷屆選舉 | |
---|
選舉政見 |
- 2012年(第13任)
- 2016年(第14任)
- 2020年(第15任)
- 2024年(第16任)
|
---|
電視辯論 | |
---|
舆论调查 | |
---|
就職典禮 | |
---|
罷免案 | |
---|
周邊事務 | |
---|
|
---|
|
|
---|
|
國家元首選舉 | |
---|
國會選舉 | |
---|
1949年前 全國地方選舉 | |
---|
1949年後 自由地區地方選舉 | 行政首長 | 省市長 | |
---|
縣市長 | |
---|
鄉鎮市區長 | |
---|
村里長 |
- 1950年—1952年
- 1952年—1954年
- 1955年—1957年
- 1958年—1960年
- 1961年—1964年
- 1965年—1968年(臺灣省)
- 1968年—1970年(臺北市)
- 1969年(臺灣省)
- 1971年
- 1972年—1973年(臺北市)
- 1973年(臺灣省)
- 1975年(福建省金門縣)
- 1975年—1976年(臺北市)
- 1976年(福建省連江縣)
- 1978年
- 1981年
- 1982年
- 1985年
- 1986年
- 1990年
- 1994年
- 1998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6年
- 2010年
- 2014年
- 2018年
- 2022年
- 2024年(補選)
|
---|
|
---|
民意代表 | |
---|
附:「三合一選舉」 「九合一選舉」 | |
---|
|
---|
罷免 | 總統 | |
---|
立法院立法委員 | |
---|
直轄市市長 | |
---|
直轄市議會議員 | |
---|
縣市長 | |
---|
縣市議會議長 | |
---|
鄉鎮市長 | |
---|
|
---|
相關法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