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罪責問題
一戰後根據列強的裁定,德國需要擔負發動戰爭的全部責任,其大量國土和殖民地被割讓。圖為法國佔領魯爾期間法軍騎兵進入埃森
戰爭罪責問題(德語:Kriegsschuldfrage)是魏瑪共和國期間在德國大部分時間發生的公開辯論,旨在確定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中應承擔的責任。這場辯論分為幾個階段,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凡爾賽條約》的影響和勝利的盟國的態度,這場辯論也發生在其他捲入衝突的國家,如法國和英國。
戰爭罪責問題激發了歷史學家如漢斯·德爾布呂克、沃爾夫岡·J·蒙森、格哈德·赫希菲爾德和弗里茨·菲舍爾等歷史學家的討論,但也吸引了更廣泛的圈子,包括庫爾特·圖霍爾斯基和齊格弗里德·雅各布松等知識分子以及公眾。戰爭罪的問題在魏瑪共和國的歷史中無處不在。魏瑪共和國於1919年6月簽署凡爾賽條約前不久成立,這場辯論貫穿起歷史直到消亡,之後戰爭罪責問題也被納粹黨用作競選和宣傳的論據。
儘管並非沒有引起很大爭議,戰爭罪責問題使調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深層次原因成為可能,但它也使確定衝突的其他方面成為可能,例如民眾的作用和德國通往民主的特殊道路問題。這場辯論多年來一直阻礙著德國政治進步,但也表明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等政治家能夠在不損害德國利益的情況下,通過推進一般性討論來直面戰爭罪責問題。
參見
|
---|
- 概覽
- 軍事衝突
- 戰後影響
- 經濟史
- 地理學
- 史學
- 大後方
- 紀念建築
- 反戰
- 大眾文化
- 政治宣傳
- 傀儡國
- 科技
|
战区 | |
---|
参与国家 | |
---|
主要事件 | 战前冲突 | |
---|
导火索 | |
---|
1914年 | |
---|
1915年 | |
---|
1916年 | |
---|
1917年 | |
---|
1918年 | |
---|
其他冲突 |
- 墨西哥革命 (1910年–1920年)
- 索馬利蘭戰役 (1910年–1920年)
- 利比亞反抗運動 (1911年–1932年)
- 馬斯喀特叛亂 (1913年–1920年)
- 马利兹叛变 (1914年–15年)
- 塞安戰爭 (1914年–1921年)
- 庫德族叛亂 (1914年–1917年)
- 塞努西戰役 (1915年–16年)
- 伏爾塔-巴尼戰爭 (1915年–1917年)
- 复活节起义 (1916年)
- 達爾富爾遠征 (1916年)
- 考森叛亂 (1916年–17年)
- 中亞叛亂 (1916年-17年)
- 俄國革命 (1917年)
- 張勳復辟 (1917年)
- 芬蘭內戰 (1918年)
|
---|
戰後衝突 | |
---|
|
---|
相關条目 | |
---|
其他 | |
---|
|